close

漢堡現在是美國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們省略成吉斯汗與俄羅斯的韃靼牛肉那段耳熟能詳的歷史,直接來到19世紀德國的第二大城漢堡。當時人們將牛絞肉混合了大蒜、洋蔥、鹽和黑胡椒,然後將之做成肉餅,稱之為漢堡排(Hamburg steak),而這其實正是把由俄羅斯傳來的韃靼牛肉煎或烤熟。而由於使用的牛肉品質好,因此當時的漢堡排被視為一道珍饈,而且價格不菲。 而德國移民到了紐約和芝加哥後,開的餐廳也賣起了漢堡排,而且總是菜單上最貴的一道菜,當時被稱為漢堡風格的排餐(steak cooked in the Hamburg style)。像是予人高大上印象的紐約百年牛排餐廳Delmonico's,在1834年的時候,菜單上便已經出現這道菜了。

不過,沒有漢堡包的漢堡肉,還稱不上是漢堡。一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開始在路邊有餐車販賣漢堡排給工廠的工人。不過這些工廠工人抱怨,這種食物站著吃實在不方便,於是,就有廚師靈機一動,把漢堡排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兩片麵包中,就這樣,漢堡三明治誕生了。

而漢堡英文hamburger的原意,則是「來自漢堡」(from Hamburg,德國城市)。雖說如此,不管網路上有多少的蒙古、俄羅斯和德國城市的漢堡起源說,漢堡這種食物還是屬於美國的發明。1887年,芝加哥論壇報描述漢堡排為「用任何切碎的牛瘦肉做的,並與洋蔥或大蒜一起烹調。」不過當時還是稱它為漢堡排。而「漢堡」一字首度出現,則是在1889年一月五日華盛頓州的沃拉沃拉聯合公報(Walla Walla Union)這份報紙上。

  但是,要是在1850年左右的美國,是沒有人會相信牛肉做的食物會成為美國食物的代表的。在北美大平原開放之前,養牛的成本實在太高。但是這人煙稀少的土地,美國的西部,卻正是養牛的大好牧場。結果,牛仔也就這樣成了美國的代表文化之一。而牛肉的黃金時代,則啟於1880年代,古斯塔維斯·史威夫特(Gustavus Swift)開發了連接芝加哥都會區與美國東岸的冰櫃火車,讓新鮮牛肉能夠在美國各大移民都市流通,進而開創了廉價牛肉時代。和大部份美國人的祖先英國人一樣,和別的肉品比起來,美國人更偏好牛肉,視之為無可匹敵的健康與富足的代表。到了1880年代,就算是都市中最窮的美國人,也吃得起牛肉了。而漢堡排正是牛肉的各種烹調中最便宜的。

  美國食物歷史學家伊莉莎白.蘿金(Elisabeth Rozin)認為漢堡的意義在於它是一種「牛肉經驗的公約數,這包括了它能夠以便宜而便利的形式,享受到的牛肉的風味、香氣、軟嫩和多汁。牛肉的風味脂肪和肉汁,都在那看似低調的肉排之中。而這也許是史上頭一遭,我們對牛肉的渴望能夠被輕易滿足,而且人人吃得到。」

  不過,當時,這還是個不是每個美國人都熟悉的移民食物,而且它的做法不但每個廚師都不同,準備起來也很麻煩。因此,在它被標準化、商品化,並且被美國人用來獲利之前,都還沒辦法成為公認的美國食物。而讓這種「肉餅」成為真正的美國食物,則得經過歷史學家勞伯.韋比(Robert Wiede)所稱的「秩序的追尋」。美國需要一個漢堡的愛迪生或福特。

在美國,有五個城市,都宣稱自己是漢堡的發源地。

 

【漢堡的起源】

〔路易斯.萊森(Louis Lassen)

在美國,有不少人都宣稱自己是最早把漢堡肉夾在麵包。像是在康乃迪克州紐哈芬市(New Haven, Connecticut),路易斯午餐(Louis' Lunch)的的路易斯.萊森(Louis Lassen),就說自己在1900年的時候,為了一個急著外帶,說要一份「又快又好吃」的餐點的客人,將烤過的肉餅夾在烤過的吐司裡。路易斯.萊森是丹麥人,1886年的時候移民美國,來到康乃迪克州的紐哈芬市。1895年,他開始經營起了午餐車的生意,往返於兩個工廠的街區之間,為工廠的工人提供牛排三明治等餐點。

而雖然宣稱自己是美國第一個推出漢堡的人不只一個,但卻只有路易斯.萊森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紀錄為美國第一個提供漢堡的人。而康乃迪克州的美國眾議院議員羅莎·德勞羅(Rosa L. DeLauro)也在2000年的時候,成功地推動立法通過,以官方的名義正式承認路易斯.萊森是漢堡的創造者。

絕對不用調味料,是「路易斯午餐」的漢堡長年以來的堅持。我們可以在店內的牆壁上,看到醒目的在番茄醬的圖片上打了叉的圖片。而其漢堡肉則是由每天早上現切的數個牛的不同部位所組成,以一百多年前開業時就一直沿用到現在的烤爐,加上洋蔥厚片後,以直立的方式烤。

louis lassen2.jpg

louis lassen.jpg

louis lassen1.jpg

〔法蘭克和查爾斯門卻斯(Frank and Charles Menches)

不過,法蘭克和查爾斯門卻斯(Frank and Charles Menches)這對來自俄亥俄州坎頓(Canton, Ohio)的兄弟,卻宣稱,漢堡是他們倆兄弟在1885年於舉辦與紐約州伊利郡漢堡鎮的伊利郡市集(the Erie County Fair)所發明的。一直到1920年代初,紐約州伊利郡在每年的九月中到十月初,為了慶祝豐收,都會舉辦市集,而由於舉辦的地點是伊利郡的漢堡鎮,因此又稱為漢堡市集。而來自俄亥俄州坎頓的法蘭克和查爾斯門卻斯兄弟,在1885年伊利郡市集擺小吃攤。不過,由於他們的招牌豬肉香腸三明治賣完了,而他們的當地肉販安德魯.克萊(Andrew Klein)又不願意在這秋老虎的日子裡再替他們宰一頭豬,於是建議這對兄弟試試用牛絞肉。

法蘭克和查爾斯門卻斯兄弟先試做了一些,但吃起來是又乾又無味。於是他們加了咖啡、黑糖和一些其它的調味料,最後配上番茄醬和洋蔥,結果大受歡迎。而由於這是他們在紐約州伊利郡的漢堡鎮所發明的,於是就將它取名為漢堡。

俄亥俄州的阿克倫(Akron, Ohio),於2005年的528日,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漢堡節,慶祝漢堡發明120周年,而這個漢堡節正是為法蘭克和查爾斯門卻斯兄弟所辦的。

Frank and Charles Menches.jpg

 

〔查理納格林(Charlie Nagreen)

  出生於威斯康辛州霍頓維爾 (Hortonville, Wisconsin)的查理.納格林,人稱「漢堡查理」(Hamburger Charlie)1885年,他15歲那年,他裝滿了他的牛車,到了離他家鄉20英里的西摩(Seymour, Wisconsin)的市集賣meatball,想說大家逛了市集之後一定會餓。不過由於市集的人喜歡邊走邊吃邊看,於是他就把他賣的meatball壓扁,然後夾在兩片麵包裡。而由於當地有許多的德國移民,所以就取了他們熟悉的名字,漢堡。

  直到查理.納格林1951年過世為止,他每年都會到這個市集來賣漢堡,而且邊賣還會邊唱歌來娛樂他的顧客:「漢堡、漢堡、熱熱的漢堡;中間有洋蔥,上面是醃黃瓜。讓你的嘴唇啪啪啪」(Hamburgers, hamburgers, hamburgers hot; onions in the middle, pickle on top. Makes your lips go flippity flop)

  200759日,威斯康辛州立法機關宣布,該州的西摩為漢堡初創之處。

Charlie Nagreen.jpg

 

〔奧斯卡韋伯比爾畢(Oscar Weber Bilby)

  不過,不管是誰先把漢堡排夾在兩片麵包中間,最早將漢堡排放上漢堡包的,則無疑是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Tulsa, Oklahoma)的奧斯卡.韋伯.比爾畢。

  1891年的美國國慶日,也就是74號,在奧克拉荷馬州塔爾薩的奧斯卡爺爺農場,奧斯卡爺爺首先把漢堡排夾在了圓形的麵包裡。在《今日奧克拉荷馬》(Oklahoma Today magazine)這本雜誌的記者麥可.威利斯(Michael Wallis)1995年對奧斯卡.韋伯.比爾畢的孫子哈洛德.比爾畢(Harold Bilby)的專訪中,哈洛德.比爾畢說:

 

這故事在我們家傳了好幾代,就像是家傳聖經一樣。「奧斯卡爺爺告   訴我,1891年六月,他支起了一大塊鐵架當烤架。然後到了下一個月的74日,他用山胡桃當柴火放在烤架下,當炭燒熱後,他拿了些安格斯牛絞肉,就烤起了漢堡排。當它們被烤得噴香多汁時,爺爺把漢堡排放到芬妮奶奶自己做的酵母圓麵包上 – 那是用她的秘方做的世界上最棒的麵包。爺爺在胡桃樹下,用這些放上了漢堡排的圓麵包招待鄰居和朋友 . . . 因為吃不夠,爺爺只好又做了一輪。後來,爺爺每到國慶就會做這個給大家吃,有一次還來了125個人。

 

1933年,奧斯卡和他的兒子李歐(Leo),在塔爾薩開了他們家的第一個漢堡攤,叫「韋伯的上等麥根沙士」(Weber’s Superior Root Beer Stand),用的還是他1891年做的那個烤架,不過把柴火換成了瓦斯。

  而在1995年,當時的奧克拉荷馬州州長法蘭克.奇汀(Frank Keating),以奧克拉荷馬州州政府的公告,宣布漢堡真正的誕生地,是奧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在這份公告中,他不但措詞嚴厲地說,將漢堡的誕生地歸為德州的雅典(Athens, Texas)是卑劣的謠言,更說,也許有人在1860年代在德州的雅典將烤好的牛絞肉放在兩片麵包之間,但是這只是件小事,遠不及將漢堡肉放在漢堡包上,還搭配了酸黃瓜、生菜、番茄、起士與其它醬料,而根據嚴謹的調查之後,這種漢堡正是1891年的時候在塔爾薩誕生的。

  這位奧克拉荷馬州的州長,當年的413日之所以發布了措詞如此強硬的公告,是為了回應同年43日,德州的雅典宣稱自己是漢堡的誕生地的公告。怒不可遏的法蘭克.奇汀,在他的數百字的公告的最後,宣布:「Now Therefore, I, Frank Keating, Governor of the State of Oklahoma, do hereby proclaim April 12, 1995, as THE REAL BIRTHPLACE OF THE HAMBURGER IN TULSA DAY」。

 

〔弗萊契戴維斯(Fletch Davis)

  1995年的奧克拉荷馬州州長法蘭克.奇汀所攻擊的宣稱自己是漢堡的誕生的德州雅典,是弗萊契.戴維斯發明這種食物的城市。無論漢堡是何時,又是由誰所發明的,讓漢堡這種食物為世人所知的,還是1904年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所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當時的紐約論壇報報導世界博覽會時,介紹了一攤賣一種叫做漢堡的新的三明治,而賣這種新品種三明治的人,正是來自於德州雅典的弗萊契.戴維斯。

  弗萊契.戴維斯從1880年代,就開始在家鄉自己開的午餐攤子,賣把漢堡排煎得兩面焦香後,再配上生洋蔥,然後夾在兩片自家製吐司的漢堡。當時,大家都暱稱他為「老戴維」(Old Dave)

  不過,要不是達拉斯晨報已故的記者法蘭克.托伯特(Frank X. Tolbert)的報導,大家可能全都遺忘了弗萊契.戴維斯和他的漢堡。「老戴維」這個暱稱,根據從1946年到1984年,都為達拉斯晨報寫歷史專欄的已故達拉斯晨報的記者法蘭克.托伯特,對弗萊契.戴維斯的外甥金德利.米勒(Kindree Miller)的專訪,是他們家人最早開始這麼稱呼他的。金德利.米勒告訴記者,他的姨丈弗萊契.戴維斯,於1880年代,由密蘇里州的韋伯斯特格洛夫斯區 (Webster Groves)搬到德州雅典,並在他父親的製陶工廠工作。後來弗萊契.戴維斯娶了他的阿姨,西蒂.愛莉森(Ciddy Allison)。沒幾年,製陶工廠的生意下滑,弗萊契.戴維斯就在當地開了間午餐店。而米勒也告訴記者,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吃過這種後來被稱做漢堡的東西了。1904年,他十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帶他一起去密蘇里州聖路易市所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在那兒,他每天都吃他姨父和阿姨的攤子賣的漢堡,連吃了兩個禮拜。

  不過,當這個博覽會結束,他們回到德州雅典後,弗萊契.戴維斯就又回到了製陶工廠工作。除了家庭野餐或公司聚會外,他再也沒有做過漢堡。而久而久之,大家也都忘了這件事,直到法蘭克.托伯特在1983年為「老戴維」的漢堡寫了這篇專欄文章之後。

Fletch Davis.jpg

 

【漢堡包與漢堡連鎖店的出現】

〔第一間漢堡連鎖店白城堡與漢堡包的誕生]

  華特·安德森(Walt A. Anderson)是堪薩斯州威奇托(Wichita, Kansas)人,原本是個負責炸東西的廚師。1916年的時候,為了做出適合用來夾漢堡排的麵包,他用比一般麵包要來得更重的麵團,做成小的正方形劑子,做成大小正適合的漢堡包。於是,他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將積蓄拿去買了一個推車賣漢堡,結果生意很好,連開了三家店。1921年,他與任職保險業及房產代理的艾德格.華爾多.比利·英瑞格(Edgar Waldo Billy Ingram)一同創立了「白城堡」(the White Castle)這個美國歷史最久的,同時也是世界第一間漢堡速食連鎖店。

  不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德情緒,因此漢堡排在美國那時也被稱為由早期倡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减肥法的美國醫生詹姆士·索爾斯伯里(James Salisbury)所發明的索爾斯伯里牛排(Salisbury steak),並且自1897年開始以這個名稱在美國廣泛傳播。一戰後,漢堡之名仍然不受歡迎,因此「白城堡」便行銷販賣它們2.5英寸見方的,命名為「滾球」(sliders)

the White Castle.jpg

  「白城堡」的知名度與連鎖店雖然不如麥當勞、漢堡王等速食連鎖店,但它在兩個面向上對漢堡而言是功不可沒的:一是催生的速食連鎖的概念,二是帶動了漢堡的流行。「白城堡」不但在使漢堡成為美國飲食的一部份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也為了其它的競爭者鋪路。在這間店出現之前,只有在市集或是工廠附近的餐車,才看得到漢堡的蹤影。

  首先,其創始人之一的華特·安德森,不但是漢堡包的發明人,也發明了讓廚師成為可以無止盡替換的技工的廚房生產線,也就是現代速食業的原型。也因為「白城堡」所有連鎖店都一樣的標準化作業,使得每個消費者都能在其每間分店,得到同樣的產品與服務。

  當時美國在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1906年出版描述美國移民的生活,與揭露以芝加哥為背景的肉類加工業中的問題的小說《叢林》(The Jungle)後,不少人對牛絞肉敬而遠之。為了改變美國民眾的印象,「白城堡」的創辦者開始讓消費者對這個產業產生整潔的觀念。不但所有員工從指甲長度、修剪鬍子、頭髮的梳理到制服,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店內更是以陶瓷的檯面,與不鏽鋼的設備和器具,予人一塵不染的印象。牛肉也只選用本地肉商所提供的,送到店內後才做成絞肉,其規模擴大後,更成立了自己的肉品處理場包裝工廠與麵包烘焙坊,為其所有店舖提供品質一致的產品。就連「白城堡」一名也有著這樣的含意:白色代表純淨與清潔,而城堡象徵力量和穩定。而且其建築樣式模仿的是在1871年芝加哥大火中少數倖存建築物之一的芝加哥水塔,象徵了與當時美國各地流動性的漢堡攤截然不同的永久性。

white castle uniform.jpg

white castle building.jpg

  此外,為了化解民眾對吃漢堡對健康所產生的疑慮,「白城堡」的創辦者又委託明尼蘇達大學替它們做研究。一位名為伯納.弗雷斯切(Bernard Flesche)的醫學院學生自告奮勇,一連十三周,每天吃20-24個「白城堡」的小尺寸漢堡,結果 依然活蹦亂跳。艾德格.華爾多.比利·英瑞格就用這個例子來行銷,以吃他們家的漢堡還是能夠維持身心機能的口號來大推。只不過後來那個學生就發誓他再也不要吃漢堡了,並在很多年之後,他54歲的時候,死於心血管疾病。

  前面我們有提到,「白城堡」是小尺寸的漢堡,尺寸還不到一個成年男性手掌攤開來的一半。不但尺寸小,漢堡肉片也特別薄。如此小的尺寸與漢堡肉的厚度,無非就是為了一個字:快。不過,他們還嫌這樣不夠快。在「白城堡」開業三十多年後的1950年代,還是和一般的漢堡店一樣,以邊煎邊翻面的方式在製作漢堡排。直到一位在「白城堡」辛辛那提分店,覺得他們家的漢堡做得不夠快的廚師厄爾.豪威爾(Earl Howell),建議在肉餅上戳洞,不但可以烤得更快,而且還可以不用翻面。這竟然成功了! 此外,他們還把烤的方式改為蒸的。結果,到1954年年底為止,所有做那些上頭有五個洞的漢堡排的「白城堡」的廚子,就都用不著鍋鏟了。

  然而,為什麼「白城堡」不但是世界上第一間速食漢堡店,而且製作方式也精益求精,但在知名度與連鎖店卻遠不如麥當勞、漢堡王,與溫蒂等其它漢堡連鎖店呢?

  這是因為從1921年開業開始,「白城堡」一直是家族企業,堅持不做加盟店。現在的「白城堡」,則是由艾德格.華爾多.比利·英瑞格的曾孫女莉莎.英瑞格(Lisa Ingram)擔任CEO。其主要設點在美國中西部與東北部。到1961年,「白城堡」已經是美國第一間賣出超過十億個漢堡的連鎖漢堡店了。而遲至2019年,「白城堡」在美國的13個州的分店數為370間,而且二十年來都沒有增加。

   1940年,第一間麥當勞在加州最貧窮的城市聖貝納迪諾 (San Bernardino)開業。1953年,漢堡王在佛羅里達州人口最多的城市傑克遜維爾 (Jacksonville)成立。透過加盟,這兩間店不論在美國國內或是全球,都在不到數十年的時間裡,成了家喻戶曉的速食漢堡品牌。一位研究「白城堡」的歷史學家,因為麥當勞更快的速度與更好的系統,將之稱為唯一攸關「白城堡」生死的勁敵。在麥當勞開業的25年之後,「白城堡」才終於開始慢慢地展店。2018年,它在美國的年度財務為55千五百一十萬美金,而麥當勞則是77億美金。

  「白城堡」不搞加盟或是普遍化,而它的其它競爭者,卻正是靠著這兩種機制在茁壯和擴張。不過,由於沒有股東和加盟店所施加的壓力,「白城堡」有著更大的空間來試驗新產品。這正也是其創立者之一的艾德格.華爾多.比利·英瑞格所堅持的:他要掌控「白城堡」的一點一滴。

  話雖如此,已傳到第四代的「白城堡」在芝加哥、聖路易斯等中西部城市的能見度較高,但從2014年開始,它也向西在拉斯維加斯以及亞利桑納州的斯科茨代爾 (Scottsdale)開了分店。

  2017年,「白城堡」在上海開了兩間店,到2019年則增加到四間。不過這並非「白城堡」首次嘗試在海外開分店。在80年代與90年代,「白城堡」也就在海外展店,但以失敗告終。像是在1989年,「白城堡」就在日本開了四間分店,另外也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陸續開店,但都不到幾年就因為營業額不佳而收店。

  此外,「白城堡」還自1987年開始,還開始在零售店販賣其冷凍漢堡,而這是它競爭者們所沒有的。這佔了「白城堡」所有營業額的兩成,並且在持續地增加。

the White Castle 1.jpg

  「白城堡」甚至還透過與電影合作,來提昇企業知名度。2004的《哈羅德與庫瑪去白城堡》(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故事敘述投資銀行業的隔間工人哈羅德·李(Harold Lee)受到同事的壓力,要在他們週末休假時做好工作。同時,庫馬爾·帕特爾(Kumar Patel)參加了醫學院的一次面試,但故意將其搞砸。於是他們在吸食大麻並看到「白城堡」的廣告後,決定去買漢堡包,但途中發生了一連串的爆笑事件。通常很多連鎖店不願意與有吸大麻內容的電影扯上關係,不過「白城堡」卻透過這個機會,拓展了新一代的客群。

Harold %26;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jpg

  《哈羅德與庫瑪去白城堡》只不過是「白城堡」與眾不同的行銷策略之一。它們不但推出了紅酒搭配它們的「滾球」的套餐、情人節的訂位套餐,還和饒舌團體「武當幫」(Wu Tang Clan)合作了一系統嘻哈團體在外太空吃素食漢堡的廣告。

white castle wu tang clan.jpg

  這樣的行銷手法,使得「白城堡」成了美國品牌支持度最高的漢堡連鎖店,以98%的支持度,遠超麥當勞的78%、漢堡王的72%,和溫蒂的70%

 

〔「丘比漢堡與丘比娃娃,最早有路邊點餐服務的漢堡](Kewpee Hamburgers)

  這間美國歷史第二久的連鎖漢堡店,以漫畫家羅斯奧尼爾(Rose O'Neill)於1909年推出的漫畫中的角色丘比娃娃(Kewpie)命名。丘比漢堡於1918年,由山姆.布雷爾(Sam Blair)創立於通用汽車的誕生地,密西根州弗林特(Flint, Michigan),當時的名稱是「丘比飯店漢堡」(Kewpee Hotel Hamburgs)1928年,「短小精幹」的荷以特.威爾森(Hoyt F. “Stub” Wilson )在取得了丘比漢堡在俄亥俄州的利馬(Lima, Ohio)的經營權並開店後,知名度開始提昇,到1929年已擴增了200間分店,到了1940年代初,整個中西部的分店則達到400餘間。而這裡也成了丘比漢堡後來的總部。

  不過,二戰期間,由於肉品短缺,丘比漢堡關閉了許多的店面。在這樣艱苦的情況下,丘比漢堡於1944年,推出了路邊送餐的服務。開車的人只要停在路邊和丘比女郎點餐,丘比女郎就會將餐點送到車上給你。這樣的路邊送餐服務一直持續到1988年,被改變成了drive-in的型態。

Kewpee Hamburgers 1.jpg

Kewpee Hamburgers 2.jpg

  現在的丘比漢堡在全美國只剩下五間店,分別是俄亥俄州的利馬三間,密西根州萊辛(Lansing, Michigan)一間,還有一間在威斯康新州的拉辛(Racine, Wisconsin)

  關於丘比漢堡,還有一個小故事。1932年出生於紐澤西州的大衛.湯馬士(Dave Thomas)出生沒幾個月就被別人領養了。五歲他養母去世後,他的養父便在美國到處找工作,而把大衛.湯馬士寄養於他住在密西根州卡拉馬朱(Kalamazoo, Michigan)的母親家。在他養父的母親家的附近,就開著一間丘比漢堡,而小大衛

從小就特別愛吃丘比漢堡的方型的漢堡排和濃稠的奶昔。而這也讓他那時心中就萌生了開漢堡連鎖店的想法。終於,在1969年,他的夢想成真了。在俄亥俄州的歌倫布(Columbus, Ohio),他開了自己的漢堡店,溫蒂漢堡。

 

〔發明培根起士漢堡的「艾恩堡](A&W Restaurants

  這間店對沖繩人的意義,可能比對美國人的意義更為重大。1963年在沖繩中頭郡北中城村屋宜原開的A&W是日本第一間的速食連鎖店,早於1970年進入日本市場的的肯德基與1971年的麥當勞(日本本土的第一間漢堡連鎖店則是1970年於東京都町田市開業的ドムドムハンバーガー(DOMDOM)。1963年之前,沖繩嘉手那美軍基地周遭完全沒有美國速食店,可以想見A&W當時開幕時是如何的盛況空間。而目前A&W在沖繩則總共有26間分店。

A%26;Wの1号店 屋宜原店.jpg

  不過所謂的創立A&W1919年,只是創業者其中之一的羅伊.艾倫(Roy Allen)在加州洛迪(Lodi, California)的路旁擺了個飲料攤,賣麥根沙士給那些參加一戰退伍軍人遊行的民眾。要一直到四年後的1923年,他和他一個叫法蘭克.懷特(Frank Wright)的員工在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 California)才取了以他們兩人的姓氏首字母為名的免下車餐廳A&W。而A&W也是美國第一間開放加盟的連鎖餐廳。

1925年,羅伊.艾倫開始藉著加盟經營擴張其事業版圖。特別的是,除了付給他們權利金以使用他們的商標和買他們麥根沙士的糖漿外,加盟店不管在菜單或是外觀上,都可以自由決定。到目前為止,據A&W粗略地統計,它們不同的加盟店的品項加起來有約三萬五千種,有的店甚至還有賣義大利麵。而在如此繁多的品項中,培根起士漢堡正是其中之一。

A%26;W bacon cheeseburger.jpg

  1961年,戴爾.穆德(Dale Mulder)在密西根州開了A&W的加盟店。1963年的時候,因為店裡有個常客每次點起士漢堡的時候都要求要加起片培根,後來戴爾.穆德索性直接把培根起士漢堡列入他們的菜單裡。這也使得A&W成了世界上第一間提供培根起士漢堡的速食連鎖餐廳。

  1970年代,A&W的店鋪數量,更是超越麥當勞與其它速食連鎖餐廳。現在在美國與世界個地,A&W則有1000多間分店。

 

〔白塔樓漢堡:白城堡漢堡的第一個模仿者(White Tower Hamburgers)

  對前麥當勞時代的成長於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Milwaukee, Wisconsin)的小孩來說,白塔樓漢堡是儀式、是驚喜、是歡樂,也是大餐和傳統。對密爾瓦基的那一個世代的人來說,白塔樓漢堡不只是一間餐廳,更是一種時代精神,帶領他們走過了經濟大蕭條的那段歲月,以及這個城市的街道。

  沒錯,1926年由約翰與湯馬士.薩克斯(John and Thomas Saxe)父子共同創立的白塔樓漢堡,就完全是學白城堡的那一套。不但學白城堡漢堡的白色外觀、城堡外觀,還學它們的營運模式,甚至挖它們的人過來。不單如此,在強調整潔與衛生這一項,白塔漢堡更想出了讓女店員穿白衣天使的護士制服的創舉,還將她們稱之為「塔樓女」(Towerettes)

White Tower Hamburgers.jpg

  白塔樓漢堡的第一間店於1926年開在密爾瓦基的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附近,而且到了1927年底,已經已勢如破竹之勢連開了六間店。而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那段日子,更是一口氣擴張到130間分店。

  白塔樓漢堡自然不是唯一一間模仿白城堡漢堡的店,但卻是最成功的。到了1920年代晚期,白塔樓漢堡已成了全美最大的漢堡連鎖店。而也就在這個時候,1929年,白城堡控告白塔樓侵權,最終,法院判決白城堡勝訴,白塔樓不但必須改名,還必須改變其類似的建築外觀與廣告詞。不過,白塔樓則是付了一大筆特選權使用費給白城堡以維持原名。

  隨著二戰後美國汽車文化的蓬勃發展,原本將店面開在地鐵、電車與公車站附近等,工人上下班常會經過的地方設點的白塔樓,卻沒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到現在,白塔樓僅存的一間店,位於俄亥俄州的托利多(Toledo, Ohio)

 

〔小酒館商店Little Tavern Shops

  1927年由哈里·鄧肯(Harry F. Duncan)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開的「小酒館商店」(Little Tavern Shops),開業後陸續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以及華盛頓特區與其周邊地區開店。其早其建築也類似於白城堡和白塔樓,不過後來改採都鐸復興式建築後,成為了其一大特色。不過小酒館商店從1990年代開始就陷入了經營上的困難,它的最後一間店則在2008年結束營業。

Little Tavern Shops.jpg

〔水晶](Krystal)

  這間1932年由企業家小魯迪.戴夫波特( Rody Davenport Jr.)和其合夥人J.格蘭.謝立爾(J. Glenn Sherrill) 1932年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Chattanooga, Tennessee)成立的速食連鎖店,之所以取名為水晶,有著「水晶般地清潔」之意。而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小魯迪.戴夫波特的老婆瑪麗,看到一個水晶球狀的草坪裝飾物後所提出來的。

  身為美國歷史最久的速食連鎖店之一,小魯迪.戴夫波特也是向白城堡取經。除了借鏡了白城堡的整潔與經營方式外,也模仿了白城堡的招牌漢堡「滾球」(sliders)。而水晶另外還以它多樣化的早餐、被稱為「小狗」的小型熱狗,以及1998年推出的「水晶雞堡」(Krystal Chik)的炸雞胸排漢堡,而深受歡迎。

  不過水晶終究還是擋不住時代的洪流,於今年(2020)初宣佈破產。

krystal hamburgers shop.jpg

krystal hamburgers.jpg

〔雙層漢堡的發明:「大男孩」](The Big Boy)

  1965年,披頭四樂團來到美國巡迴演唱,來到了加州後,想吃一頓真正的美國晚餐,而他們選擇了位於有著世界媒體之都之稱的加州柏本克(Burbank, California)的「鮑伯的大男孩」餐廳。

  現在的大男孩餐飲集團,最早是1936年,鮑伯.韋恩(Bob Wian)在加州格蘭代爾(Glendale, California)所成立的「鮑伯的廚房」(Bob’s Pantry)。他開的餐廳有著許多不同的名稱,但通常叫「鮑伯的大男孩」。之所以叫「鮑伯的大男孩」,是因為鮑伯.韋恩在1937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雙層漢堡(double-decker hamburgers),而他將他所創造出來的這種全新的漢堡稱之為大男孩。也因為如此,就算當時已經有著白城堡與A&W了,大男孩漢堡還是大受歡迎,受歡迎到鮑伯.韋恩索性將店名由「鮑伯的廚房」改成「鮑伯的大男孩」。不過,是什麼原因,讓鮑伯.韋恩創造出這種漢堡?而他又為什麼把這種漢堡稱之為大男孩呢?

  這一切要回到那年的二月。鮑伯.韋恩的餐廳有一群常客是當地格蘭德爾高中的交響樂團。那天,他們進了餐廳後,半開玩笑地問鮑伯.韋恩:「能不能做點不同的東西給我們啊! 我是說真正特別的那種?」雖然只是開玩笑,但鮑伯.韋恩也不甘示弱,看著他手上的漢堡包,突然靈機一動,心想:平常大家都是把漢堡包對半切成兩份,不如我把它切成三份吧! 於是,他在多出來的一片麵包上也放上了漢堡排和配料,組成了雙層的全新漢堡。

Big Boy double deck hamburger.jpg

  不過,當時這種新誕生的漢堡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他的一位小客人 – 六歲的理察.伍德拉夫(Richard Woodruff),非常愛吃鮑伯.韋恩的雙層漢堡,愛吃到甚至在店裡幫忙掃地換免費的漢堡吃。鮑伯.韋恩很喜歡這個胖胖的小孩,覺得他是個看起來無憂無慮又白白胖胖的愛吃鬼,於是就管他叫「大男孩」,後來甚至就把這種漢堡命名為大男孩。而隨著大男孩漢堡越來越受到歡迎,鮑伯.韋恩便把他的餐廳由「鮑伯的廚房」改名為「鮑伯的大男孩」了。

  不只如此,就像麥當勞有金拱門一樣,「鮑伯的大男孩」也有自己的吉祥物,也就是大男孩。這個大男還的版本從最早在1937年由華納兄弟(Warner Bros.)動畫家本·沃斯姆(Ben Washam)所設計的版本,又經過了好幾次不同設計師的修改,才成了現在穿著格紋衣和馬鞍鞋,但看起來沒那麼胖的版本。

The Big Boy mascot.jpg

  此外,由於大男孩的加盟店眾多,而且允許加盟主用自己的名字取代鮑伯,因此除了主要在南加州的「鮑伯的大男孩」外,隨著地域的不同,美國不同的地方便有著不同的大男孩餐廳,像是美國中西部就是「費雪的大男孩」(Frisch's Big Boy)、康乃迪克州和麻州是「阿布德的大男孩」(Abdow's Big Boy),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喬治亞州等是「休尼的大男孩」(Shoney's Big Boy)等。

 

 〔開創連鎖速食漢堡新紀元的「麥當勞」] 

  關於麥當勞這間現在遍布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有著37,855家餐廳,以及約21萬多名員工的速食漢堡連鎖企業,已有不少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家以專文或專書研究,其中包括1986年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刊登的,以一個大麥克漢堡在不同地方的貨幣價格比較,來非正式評估這些貨幣購買力平均值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美國社會學家喬治·理澤(George Ritzer)於1993年出版的《社會的麥當勞化》(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以及1999年,湯馬斯·洛倫·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的《凌志汽車與橄欖樹: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一書中所提出(早已被否定)的「自從各自擁有麥當勞以來,沒有兩個都擁有麥當勞的國家相互之間進行過戰爭」之「黃金拱門理論」(Golden Arches theory)等。

  其中所謂的麥當勞化,是由效率 (Efficiency)、可預期性 (Predictability)、可計算性 (Calculability)、控制 (Control)等四大元素所組成。這樣的組合被認為是在資本主義系統中營運最為理性的形式。而以我們自身在速食餐廳的用餐經驗來說,第一點的「效率」,指的就是我們能夠迅速取得我們的餐點;而人們不管在哪個城市,或是不同國家,都渴望接獲到自己熟悉的事物,麥當勞讓你不論置身何處,都能讓你吃到一樣的餐點,置身同樣的環境,這便是第二點的「可預期性」;再來,我們去麥當勞並不是為了吃最高檔的餐點,我們去吃麥當勞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需要支付太多的錢,就可以買到足以飽餐一頓的食物,這種量重於質的消費,為「可計算性」;最後的「控制」指的是我們對非人類的技術的控制,這樣的控制能夠確保每一次都能烹調和產出相同的食物,稀釋掉人為影響,從而人類轉變成可以輕易汰換的員工。

  雖然理查與莫里斯麥當勞(Richard and Maurice McDonald)兄弟在二戰期間(雖然也許對美國而言還沒開始)1940年,就已經開了一家八角形建築的「麥當勞兄弟漢堡吧汽車餐館」(McDonald Brothers Burger Bar Drive-in),因此也和美國早期的漢堡店一樣,雇了點餐女郎,幫客人點餐、送餐和結帳,但與白城堡與白塔樓這些美國最早開的連鎖漢堡店不同的是,麥當勞抓到了二戰後美國新的生活模式與消費模式,從而以摧枯拉朽之勢,稱霸美國速食業。

  出生於新罕布夏州的這對麥當勞兄弟1930年搬到加州的時候,原本買了間小戲院。不過由於生意一直沒有起色,於是在1937年的時候,他們又在洛杉磯郊區開了個賣熱狗和柳橙汁的攤子,不過生意依然慘淡,於是又加賣烤肉和漢堡,但生意卻還是沒有起色。而上文所說的「麥當勞兄弟漢堡吧汽車餐館」,正是他們1940年搬到加州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 California)後開的餐廳。開幕那天,是1940年的五月15日。

McDonald first.jpg

  一開始,他們賣的東西不只是漢堡,而是很講究的慢火烤肉,而且還特地從阿肯色州進胡桃木片來烤肉。這間店可以停車,又有送餐女郎的店,終於讓這對兄弟店裡的生意蒸蒸日上。

  不過,在二戰後,汽車餐館的競爭日益激烈。之所以如此,是美國郊區生活模式的崛起。而使得郊區生活模式崛起的原因有二:一是日益提高的汽車自有率,二是市內日益惡化的治安。

  美國從1950年代的初期開始,路上的汽車數量就呈現了爆炸性的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美國人開車去吃漢堡,同時也導致中產階級從城中心搬到郊區。不過,他們並非純粹只是因為有了自用車而搬到郊區,而是因為二戰後市中心節節升高的犯罪率。而由於市內的漢堡店有許多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而使得店面和顧客都成了夜間犯罪的目標。此外,更有越來越多的流浪漢把這些店當成自己家,不但在用餐區睡覺,連梳洗都是用漢堡店的廁所。再加上種族暴動,使得許多人決定遷到郊區去生活。在位於市中心的像是白城堡和白塔樓等的漢堡連鎖店,因為上述原因而導致生意開始走下坡,而郊區卻還沒有漢堡連鎖店的情況下,麥當勞便以餵飽郊區家庭之姿崛起了。

  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麥當勞兄弟針對他們所意識到的狀況,進行了營業方式上的具大轉變,而這個轉變之大,甚至是他們暫停營業三個月,深思熟慮之後才拍板定案的。

  首先,他們開除了他們二十多名點餐女郎,並且將原本的銀製餐具全都換成紙製的;而且,他們簡化了自己的菜單,從原本的二十五種,縮簡到只有漢堡、起士漢堡三種軟性飲料牛奶、咖啡、洋芋片(後來改成了薯條)和派等九種選項。前者是因為他們決定針對家庭為主要的消費族群,而營造了不受青少年喜愛的,沒有可以調情說笑的點餐女郎的用餐環境。將餐具全部換為紙製品,不但一方面防止某些青少年會偷餐具的情況,還省了請洗碗工的錢。後者則是因為他們發現,漢堡竟然佔了其總營收的八成。

  麥當勞兄弟針對提高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以增加獲利所做的改變,還包括了改變借鏡於亨利.福特的概念是基於速度、低價與量的工業化裝配線生產模式,即福特主義。他們12個人的團隊中,每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而且大多數的食物都以事先裝配完成。因此一旦客人點了餐,漢堡就會和番茄醬、芥末醬、洋蔥,以及兩片酸黃瓜,一起送到他們的手上。而也因為這個模式所所有的工作分成許多各別的簡單項目,因此員工只需要接受非常基本的訓練便可勝任。這種方式不但使得勞力能簡單被替換,不同的崗位之間也方便交替。此外,麥當勞還創造出了顧客自己排隊取餐,與自己清理用完的餐點的快速用餐方式。

  打掉重練的麥當勞於1948年重新開幕,它的第一位客人,是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她點了一袋漢堡。

  不出數年,麥當勞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而它的成功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取經。像是凱斯.克拉馬(Keith Kramer)和其岳叔父馬修.伯恩斯(Matthew Burns)1952年參觀了麥當勞之後,隔年就在佛羅里達州開了應速得漢堡王(Insta-Burger King)。此外,根據《漢堡:吃的全球史》的作者所述,本來在加州的聖貝納迪諾開熱狗攤的小格倫·威廉·貝爾(Glen William Bell Jr.),後來也學習了麥當勞的經營模式,在1962年開了以賣墨西哥食物為主的連鎖店「塔可鐘」(Taco Bell);「科林斯食品國際」的董事長詹姆士.柯林斯(James Collins),也於參訪過麥當勞之後,將其經營方式做成筆記,應用於「肯德基」之上。

 

金拱門(the Golden Arches)

  麥當勞兄弟所做的改變,除了提高生產效率與降低成本外,就是如何吸引客人的目光了,而這就產生了麥當勞那舉世皆知的金拱門(The Golden Arches)商標。金拱門的原創樣式最早是理查.麥當勞的主意。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們找上了斯坦利·克拉克·梅斯頓(Stanley Clark Meston)這位建築物,並親自把草稿畫給他看。而設計出的最早樣式,是一個一頭漸漸變細的有著律動的拋物線,以象徵行動力與精力。1953年,麥當勞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加盟店首開先例,使用這個商標開業。雷·克洛克(Ray Kro)買下了麥當勞後,他請人重新設計,改成有一條線穿過的兩個交疊著的黃金拱門,而這個商標一直使用到1968年。

  當麥當勞的事業版圖越來越大之後,雷·克洛克為了提昇品牌形象,重新設計了原本的商標,強調M這個字母,並在其中加入MacDonald這個字。

  而這個商標一用就用了三十五年,直到2003年。雖然歷經了幾次更動,但大致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2003年的「I’m loving’ it」的行銷企劃,麥當勞的商標才又有了較大的改變,不但加入了「I’m loving’ it」這句後來風行全世界的標語,還將字母M改為帶有陰影的圓柱體,增添了立體感。

golden arches 1952.jpg

McDonalds-Logo-history.jpg

  台灣的麥當勞於1984218日於台北市的民生東路開幕,現在全台共有413間分店。而目前世界上麥當勞店舖數最多的是美國,共14146間;加拿大和美屬波多黎各的麥當勞皆是1967年開業,目前各為1450間與108間;接著開業的是美屬維京群島,1970年開業,現在為6間;同樣在1970年開業的還有哥斯達黎加,目前有分店54間;於1971年開業的分別有澳洲、關島、日本、荷蘭、巴拿馬、前西德(東德於1990年開設第一間麥當勞),目前店舖數分別為97062975254571472(德國統一後總數)1972年開業的有法國和薩爾瓦多,店舖數分別為141919;瑞典的麥當勞於1973年開業,目前有191家;瓜地馬拉和英國的麥當勞1974年開業(威爾斯1984、蘇格蘭1987、愛爾蘭1991),目前店舖數分別為9512741975年開業的有香港和巴哈馬,店舖數23731976年是紐西蘭和瑞士,各有166167間;1977年為愛爾蘭和奧地利,分別為89195間;比利時的麥當勞則開於隔年,現在有85間店;巴西與新加坡皆是1979年開業,店舖數為10001361981開的有西班牙、丹麥和菲律賓,現在各有52089668間;馬來西亞於1982年開業,現今282間;挪威1983年開,71間;和台灣一樣於1984年開業的有安道爾和芬蘭,現在分別有5間和65間;而泰國、義大利、盧森堡、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皆在1985年開業,現各有24059810133402間店;古巴、土耳其和阿根廷1986年開業,目前為1253222間;澳門店1987年開業,現有27間;1988年開幕的有現在30間店的塞爾維亞、447間的南韓,以及90間的匈牙利;而在1990年,麥當勞不但在前蘇聯的莫斯科開業(737),還在中國大陸的深圳開了全中國第一間麥當勞(目前2700)

  其它還有在1991年開業的葡萄牙、希臘、烏拉圭;1992年在捷克、波蘭、摩洛哥、汶萊;1993年在以色列、斯洛維尼亞、沙烏地阿拉伯;1994年的科威特、阿曼、埃及、保加利亞、巴林、拉脫維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95年的愛沙尼亞、羅馬尼亞、馬爾他、哥倫比亞、斯洛伐克、南非、卡達、宏都拉斯;1996年的克羅埃西亞、斐濟、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秘魯、約旦、巴拉圭、多明尼加、白俄羅斯;1997年的千里達、烏克蘭、塞浦路斯、厄瓜多、蘇利南;1998年的摩爾多瓦、尼加拉瓜、黎巴嫩、巴基斯坦、斯里蘭卡;1999年有喬治亞共和國和亞塞拜然;2001年模里西斯;2006年,伊拉克店於巴格達開幕;2014年越南店於胡志明市開幕;哈薩克的首都阿斯塔納也於2016年迎接了麥當勞。

 

麥當勞的產品

「大麥克本來可能叫做貴族或藍絲帶:麥當勞公司的秘書想出的名字的大麥克(Big Mac)

  當現在人們想到麥當勞有哪些漢堡的時候,往往心中跑出的第一個名字就是大麥克。這種雙層的大漢堡,幾乎是以所有麥當勞漢堡的老大哥的姿態在麥當勞的菜單上叱吒風雲,甚至可以獨當一面,是麥當勞化元素中可計算性的代表,看到它就確定這餐一定吃得飽。它更是麥當勞全世界所有菜單中銷量第二高的的商品,而且它還不是輸給其它的麥當勞漢堡,因為第一名是麥當勞的薯條。此外,在我們曾提過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刊登的以大麥克漢堡在不同地方的貨價格比較,評估不同國家購買力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中,大麥克價格最高的國家是瑞士,一個美金6.45元。而挪威、瑞典和芬蘭的大麥克也比美國的要來得貴,一個為美金5.74元。而大麥克最便宜的國家則是俄羅斯,一個美金2.04元。

  世界上吃大麥克吃得最多的一個人是住在美國威斯康新州的唐納.高爾斯克(Donald A. Gorske)。他從1972年開始,每天都吃大麥克,因為他覺得那是世界上最棒的食物。到2018年為止,他已經吃了三萬個大麥克了,而且還在繼續吃下去。

  大麥克的本質,是一種雙層漢堡,而發明人我們已在上文提過。至於在麥當勞首先把這種做法用在商品上的,是麥當勞在匹茲堡區域的加盟商吉姆·德利加蒂(Jim Delligatti)。他在1955年和雷·克洛克認識之後,於1957年成了麥當勞的加盟商。

  二戰退伍軍人的他的第一間麥當勞,就開在自己的出生地,賓州的尤寧敦(Uniontown, Pennsylvania)。而他受到「大男孩」的雙層漢堡而推出大麥克的日子,是1967年的422日。而由於大受歡迎,於是在隔年,也就是1968年,大麥克就被加到了美國全國各地麥當勞的菜單之中。

  不過,大麥克原本可能不叫大麥克。當然了,它剛推出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直到它要開始在全美國販售前,加盟商才最終選出了幾個名字。其中進入決選的有「貴族」(Aristocrat)和「藍絲帶堡」(Blue Ribbon burger),不過顯然都不但沒辦法傳達這種漢堡的本質,更引不起食慾。而當年21歲的麥當勞廣告部秘書愛瑟.格立克絲坦(Esther Glickstein)提出「大麥克」這個名字時,還被公司高層笑,不過最後卻是她想出的這個可以朗朗上口的名稱脫穎而出。

Big MAC.jpg

「四盎司牛肉堡」(Quarter Pounder)

   麥當勞的四盎司牛肉堡於1971年推出。麥當勞加州的弗里蒙特(Fremont)的加盟商與商品研發部副總裁阿爾·貝納丁(Al Bernardin),當時覺得他們的菜單中,缺少一個可以享受大塊吃肉的感覺的漢堡,於是決定開發一種漢堡肉比例更多的漢堡,這就是四盎司牛肉堡。

  四盎司牛肉堡剛開始在弗里蒙特推出時的口號是:「今日弗里蒙特,明日全世界」。1973年,它被加入了麥當勞的全球菜單之中。

quarter pounder.jpg

「大美味牛肉堡」(Big N’ Tasty)

   大美味牛肉堡也是漢堡肉四盎司的漢堡,與四盎司牛肉堡不同的是多了番茄和生菜。最早在1997年於加州推出時的假想敵,就是漢堡王的華堡。不過,這種漢堡其實是麥當勞從1984年開始就推出的一個叫McDLT的企劃的最終產品。1984年的時候,麥當勞原本設計推出了一種雙盒裝的漢堡,連在一起的兩個盒子中,漢堡肉與下層漢堡包,是和生菜、番茄、起士、酸黃瓜、醬料以及上層漢堡包分開裝的。這樣的做法是想讓顧客在吃之前自行組裝,把漢堡中冷熱不同的部份在食用前才拼裝起來。不過麥當勞為了更加環保,於是在1990年底終止了這種做法。

Big N%5C Tasty.jpg

「麥香雞」(McChicken)

  1980年推出的麥香雞的時候,在美國的市場並不受歡迎,遠不及早它一年推出的麥克雞塊(Chicken McNuggets,可參考《百年飯桌》第二十七章〈經典美國南方炸雞〉,所以很快就消失在麥當勞的菜單上。但因為麥克雞塊持續地受到歡迎,因此在1988年,麥香雞才又重回麥當勞美國的菜單上。不過,1996年又被下架一年,在1997年才又重回美國市場,可謂身世坎坷。

  至於勁辣雞腿堡(Hot 'n Spicy McChicken),則自2006年開始出現在美國麥當勞的菜單之中,直到2015年還是被下架了。但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港澳和中國大陸則仍有販售。

麥香魚」(Filet-O-Fish)

  麥香魚誕生於麥當勞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加盟店。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由於盧·格羅(Lou Groen) 的大多數顧客都是羅馬天主教徒,每星期五都禁食肉類,而導致每個星期五的銷售量都下滑。

  1959年,盧·格羅在辛辛那提市開了當地第一間麥當勞。不過當地人口中,羅馬天主教徒就佔了87%,因此一到禮拜五,他的店裡幾乎都在唱空城計,因為人都跑去吃「大男孩」了,因為「大男孩」有賣魚肉的漢堡。

  為了生存,盧·格羅以「大男孩」的魚肉漢堡為藍圖,在1962年研發出了自己版本的魚漢堡。不過,當他和麥當勞的CEO·克洛克討論這個新商品時,雷·克洛克卻和他說:「你別老是來我這說一堆屁話,我不想要我的店裡都是臭魚味!」不過,雷·克洛克之所以會這麼說,其實是因為他自己也有一種想推的新產品一種叫做呼拉堡(Hula burger)的夾著烤鳳梨和起士的漢堡。最後,雷·克洛克和盧·格羅決定賭一把,在1962年的某個星期五,把這兩種漢堡都放在菜單上,誰贏的話,誰的漢堡就上正式的菜單。最後,盧·格羅的魚肉漢堡大勝,以350:6的懸殊差距贏了雷·克洛克的呼拉堡。

  於是,在1963年,麥香魚以限定菜色的姿態登場了,而在大獲好評之後,於1965年登上了麥當勞全美的正式菜單。

Filet-O-Fish.jpg

「滿福堡源自班乃迪克蛋的麥當勞早餐」(McMuffin)

  滿福堡的中文翻譯很棒,雖然完全是音譯,但加上了「堡」字,就確立了它的型態。不過在麥當勞的諸多產品中,它的Mc翻成「滿」,而不是翻成「麥」也是獨樹一幟。不過不得不說,把「滿」而不是「麥」這個字放在muffin音譯的「福」這個字前頭,還真的是畫龍點睛又喜氣洋洋。

  在他1977年出版的自傳,《永不放棄:我如何打造麥當勞王國》(Grinding it Out: The Making of McDonald’s)中,麥當勞的CEO·克洛克說了關於豬肉滿福堡的故事。他說,1972年他去南加州的時候,在聖塔芭芭拉開麥當勞的哈勃·彼得森(Herb Peterson)說有東西要給他看,但是不管他怎麼問,哈勃·比得森就是不肯跟他說要給他看什麼。雷·克洛克說:

 

他不想要我不加思索地就回絕,雖然我可能會,因為這想法根本是瘋了早餐三明治!一個鐵氟龍圈形狀的蛋,蛋黃還是碎的!然後配上一片起士和一片烤加拿大培根,放在烤過塗上奶油的英式瑪芬上。雖然那外觀讓我猶豫了一下,但我吃了之後,哇!立刻被說服了。

 

不過,其實雷·克洛克早就被麥當勞沒有早餐的生意這件事困擾許久了,所以也許哈勃·彼得森的這項發明正中雷·克洛克下懷也說不定。而哈勃·比得森的靈感,則是紐約名餐廳Delmonico’s1860年所發明的班乃迪克蛋(Eggs Benedict,其起源其實不只一個,另文再談)

  紐澤西州貝爾維爾(Belleville, New Jersey)的麥當勞,在1972年正式推出滿福堡系列的早餐,是全世界第一間正式販賣滿福堡的麥當勞。

McMuffin.jpg

 

 〔得來速的鼻祖:In-N-Out 

  哈利·史耐德(Harry Snyder)在二戰退伍後,從事賣烤餅乾之類的工作。而埃絲特(Esther)原本在軍中當護士,後來從西雅圖太平洋大學畢業後在一間餐廳工作,她大學的主修是動物學。他們兩人1947年的時候,在這間餐廳相遇、相戀,並在隔年結婚。結婚了之後,他們這對新婚夫妻搬到了加州洛杉磯近郊的鮑德溫公園(Baldwin Park, California)。當時的南加州正是速食業創新與競爭的首要戰區,而史耐得夫妻也不落人後,在這裡開了他們自己的店:In-N-Out

in n out Harry Snyder.jpg

  In-N-Out的菜單很簡單,就只有漢堡、起士漢堡、薯條、冷飲和奶昔。不過,這時的哈利·史耐德已經看出了讓開車的人用雙向對講機點餐的潛力了,於是,他們夫婦創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得來速(drive-thru)的漢堡店。哈利·史耐德並不打算和其它漢堡店一樣開放加盟,到了1951年才開了第二間店。一直到1976年,哈利·史耐德過世為止這28年的時間裡,總共只開了18間分店。

  在史耐德過世之後,他的兒子理查以24歲之齡接管了In-N-Out。在他任內,In-N-Out快速地成長,在19801990年代,增加了超過90間的分店。不過即使In-N-Out擴張了事業版圖,但還是維持一貫的家族經營,而且展店的區域也只限於南加。事實上,直至今日,In-N-Out依然是世界上分店數最少的主要連鎖速食店,全球只有347間分店。也因為這樣,In-N-Out每次分店的開幕都萬人矚目,像是2007年亞利桑那州圖森市(Tucson)的分店開幕時,排隊的人潮就多到新聞台的直昇機在上空盤旋拍攝。

  直到1992年,In-N-Out才終於在拉斯維加斯開了除了南加之外的第一間分店。不過理查卻在1993年死於私人飛機的墜機意外,沒能看到In-N-Out的持續演進。不幸的是,雖然他的弟弟蓋.史耐德(Guy Snyder)接替了他的位子,他卻在1999年也因為止痛藥使用過量,而英年早逝。而在埃絲特·史耐德於2006年過世之後,In-N-Out的總裁由原先的副營運長馬克.泰勒(Mark Taylor)接任。而在2010年,In-N-Out宣布要在德州開店的那年,哈利與埃絲特史耐德唯一的孫女林希·史耐德(Lynsi Snyder)接掌了In-N-Out1982年出生的她,在她祖母過世時才23歲。她花了12年的時間,掌控了她父親理察在公司裡原本所有的股票。根據2012年的美國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林希·史耐德是美國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豪。

  在餐點上,In-N-Out一直維持著最簡單的菜單,招牌餐點為Double Double漢堡。不過,In-N-Out還有一份由一些特殊品項與正規餐點的變形所組成的檯面下的「秘密菜單」(其實是「沒那麼秘密的菜單」)。像是兩片漢堡肉加上四片起士的「2 x 4(同理可推「3 x 3」、「4 x 4」等);用芥末醬煎漢堡排的「動物風格」;以及用生菜取代漢堡包的「蛋白質餐」等。

in n out double double.jpg

secret menu of in n out.jpg

 

〔漢堡王:日本限定的Window 7 華堡(Burger King)

  在麥當勞成功後,複製其模式經營的企業不勝枚舉,而其中最早複製麥當勞經營模式,並獲得成功的,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漢堡王了。

  漢堡王的創業者有兩個人,一個叫馬修.伯恩斯(Matthew Burns),住在加州長堤;一個叫凱斯.克拉瑪(Keith Kramer),在佛羅里達州開汽車旅館。而伯恩斯是克拉瑪老婆的叔叔。1952年,伯恩斯邀請克拉瑪來加州的聖貝納迪諾一起觀摩麥當勞的經營。在參觀後,兩人看到麥當勞的成功模式,很快就決定要在佛羅里達州開一間相同模式的速食漢堡店。

  在開店之前,他們兩人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一位發明家買了兩種機器與其使用權,這兩種機器,一種可以同時製作多種奶昔,一種可以迅速一次製作12個漢堡排。由於前者叫做「神奇應速得機」(Miracle Insta Machine),後者叫做「應速得烤肉機」(Insta-Broiler),因此隔年,1953年,他們在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 Florida)開店時,便取名為「應速得漢堡王」(Insta-Burger King)

insta burger king 1953.jpg

  而我們現在熟知的漢堡王,則是在1959年,詹姆士.麥克拉摩(James McLamore )與大衛.艾格頓(David Edgerton)這兩位原加盟商買下應速得漢堡王之後才改名的。不單如此,他們還是現在漢堡王的扛鼎之堡,華堡的發明者。

  1954年,他們兩人成了應速得漢堡王在邁阿密的加盟店後,就連開了好幾間店,不過生意都差強人意,直到他們放棄了應速得烤肉機,改用更強大的火焰烤肉機,並且推出了華堡之後,並且大受歡迎之後。然而,伯恩斯和克拉瑪的本店生意卻是每況愈下,終至在1959年,被麥克拉摩與艾格頓買下。

  1964年,漢堡王由於經營得當,營業額開始迅速飆漲,而在1967年被皮爾斯貝瑞(Pillsbury’s)這間公司以一千八百萬美元買下後,不斷地嘗試進行重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1978年,挖角了麥當勞的明星主管唐納.史密斯(Donald Smith),進行了升級加盟協議、增加產品種類,以及餐廳設計標準化等名為「鳳凰行動」(Operation Phoenix)的改革。不過,由於唐納.史密斯在1980年又被挖角去了別的公司,又導致了漢堡王營業額的下降。這次,皮爾斯貝瑞公司餐廳營運部的執行副總裁諾曼.布林克(Norman Brinker)親自出馬,接下了唐納.史密斯的位子。不過,諾曼.布林克的行銷方式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在宣傳其產品時,以我們的火烤漢堡比麥當勞的更大、更好吃的這種挑明了攻擊對手的方式,使得麥當勞也對漢堡王採取了法律行動,不過漢堡王的營收還是一路攀升,成了美國第二大的漢堡連鎖店。而諾曼.布林克則在1983年離開了漢堡王,買下了一間1975年於德州的達拉斯開的漢堡餐廳,並將之發展成一間大型德州餐飲的連鎖餐廳,那就是現在在台灣也有分店的Chili’s

 

「華堡和小華堡」(Whopper & Whopper Jr.)

  漢堡王和華堡,大概和麥當勞的大麥克可以並列速食漢堡界名聲最響亮的兩大人物。不過,華堡為什麼被稱為華堡,而它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我們在上文有提到,詹姆士.麥克拉摩和大衛.艾格頓放棄了原本伯恩斯和克拉瑪所使用的應速得烤肉機,改用更強大的火焰烤肉機。1957年,他們推出了當時美國速食漢堡界中無可匹敵的最大漢堡,至於麥當勞的大麥克,則要到11年後的1968年才推出,而真正對這種漢堡造成威脅的麥當勞的四盎司牛肉堡,則是1972年才上市。這種漢堡,由於它的巨大,因此他們直接將之命名為whopperWhopper這個英文單字直接翻譯為中文的話,是龐然大物或超大的東西(something that is surprising because it is so much bigger than the usual size),而中文則把它音譯為華堡。

  不過,雖然華堡是為了稱霸速食漢堡界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但小華堡卻並不是以華堡為藍圖所量身訂做出來的小尺寸版本,而且小華堡甚至還不是在美國本土發明的。而這一切,則是發生在1963年的波多黎各。那年,路易斯.阿利納斯.皮耶茲(Luis Arenas Pérez)在波多黎各開了他的第一間餐廳,漢堡王。但是都要開店了,用來做華堡的漢堡包的模具卻遲遲沒有送達。在不得以的情況下,他只好用傳統漢堡的模具來製作華堡,並將之命名為小華堡。而漢堡王的總公司後來也將小華堡納入了它們的菜單之中,路易斯.阿利納斯.皮耶茲後來則成了漢堡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總裁與CEO

  不過漢堡王當初推出華堡的時候,定價可說是非常大膽。一個基本款的華堡,居然要價37美分,而它的主要對手麥當勞的漢堡當時的售價,則是15美分。

burger king whopper.jpg

  除了華堡和小華堡之外,漢堡王也陸續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推出了不同口味的華堡。而其中最驚人的,也許是2009年與微軟推出Window 7合作,所推出的日本限定的「Window 7 華堡」。為了促銷Window 7的上市,漢堡王在日本獨家推出的Window 7 華堡,不但驚人地以是以7片漢堡排所構成,而且每個的價格也訂為¥777,而且從20091022日推出那天開始,也只限定賣7天(不過後來因為這種漢堡太叫好又叫座了,於是延長賣到11月6)。高13公分,重達一公斤,卡路里更是每個超過1000卡的Window 7 華堡,推出才不到四天,在日本就已經賣出了6000個。也因為供不應求,原本日本漢堡王定價¥777Window 7 華堡,後來也改成只有每天前三十個客人是這個價錢,之後就改為每個¥1,450了。

windows7burger.jpg

〔引發政界流行的「牛肉在哪裡?」廣告:溫蒂漢堡](Wendy’s)

   有句很多政客或候選人,很喜歡在選舉的時候嗆對手「牛肉在哪裡?(Where’s the Beef?)」我們現在大多可以理解,這句話其實是在質問對方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政策。但是,現在這句在政治圈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其實原本是溫蒂漢堡在1984年的一句廣告詞。

  在這個廣告裡,三位老太太站在一個超大的漢堡前面。第一位老太太說:「這還真是個大漢堡包啊!」旁邊的老太太附和著說:「非常大的漢堡包!」然後原先第一個開口的老太太又補了一句:「一個大又鬆軟的漢堡包!」這時,第二個老太太邊說著「大又鬆軟 . . .」,邊拿起了漢堡包的上層,看到裡頭小得可憐的漢堡排和酸黃瓜,表情立刻僵掉地接著說「…的…漢堡包… 」。這時,原本在一旁,視力似乎不太好的第三位老太太像是在找什麼一樣地,邊看著漢堡,邊四處張望著說:「牛肉在哪裡?牛肉在哪裡?」而第二位老太太則是挪了挪她的老花眼鏡,更靠近漢堡檢視了一下,而第三位老太太則還在一旁邊說著「牛肉在哪裡?」邊努力地尋覓著。而隨後的廣告旁白則說:「有些地方給你的漢堡排很小,但漢堡包很大,而在溫蒂,我們給你們大小剛好的漢堡,而且牛肉比華堡和大麥克還多。在溫蒂,你的漢堡排永遠比麵包還大。」而隨著旁白的聲音漸漸淡去,卻只見第三位老太太還在找漢堡店主管問著:「Where’s the Beef!」

  自從這個廣告播出後,「Where’s the Beef!」這句話不斷在各大電視、雜誌、報紙,以及其它媒體中重覆著。而這句當年膾炙人口的句子,也延燒到了那年美國民主黨的黨內初選,華特·孟岱爾(Walter Mondale)便用這句廣告詞,質疑其對手蓋瑞.哈特(Gary Hart)的政見空洞,自此之後,這句溫蒂的廣告詞就開始成了政治圈的流行語。

where%5Cs the beef wendy%5Cs.jpg

  1969年,大衛.湯瑪士(Dave Thomas)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秉持著美國人想要比一般連鎖店更大的漢堡的想法,開了溫蒂漢堡這間現在僅次於於麥當勞與漢堡王,世界上規模第三大的速食漢堡連鎖店。而在美國的市佔率,以2000年來說,則是麥當勞43.1%、漢堡王18.8%、溫蒂(12.7%)

  前文在介紹丘比漢堡時有提過,1932年出生於紐澤西州的溫蒂漢堡創始人大衛.湯瑪士,出生沒幾個月就被別人領養了。五歲他養母去世後,他的養父便在美國到處找工作,而把大衛.湯瑪士寄養於他住在密西根州卡拉馬朱(Kalamazoo, Michigan)的母親家。在他養父的母親家的附近,就開著一間丘比漢堡,而小大衛從小就特別愛吃丘比漢堡的方型的漢堡排和濃稠的奶昔。而這也讓他那時心中就萌生了開漢堡連鎖店的想法。

  而在他37歲成立溫蒂漢堡前,大衛.湯瑪士不但在肯德基工作過一段時間,還為桑得斯上校提供了許多提高利潤的建議(其中一個建議是以販賣炸雞為主,刪除其它販售的品項),甚至建議桑德斯上校本人出現在肯德基的廣告中。不過,大衛.湯瑪士倒不是自己主動去肯德基應徵的,是他原本當主廚的餐廳加盟了肯德基,而在1962年,他原本工作餐廳的老闆把大衛.湯瑪士調去管理營運不佳的位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四間肯德基連鎖店,並且和他保證,如果他能夠把那邊二十萬美金的虧損轉虧為盈的話,就分給他當地連鎖店45%的股份。結果,大衛.湯馬士在大大地提高了當地肯德基的營收後,得到150萬美金的股票,不但升上了該區的負責人,更擠身百萬富翁之林。不過,他卻把他在肯德基的150萬美金的股票賣掉,然後,短暫地在亞塞柴契爾炸魚薯條(Arthur Treacher's Fish & Chips)工作不到一年之後,創立了溫蒂漢堡。

  溫蒂漢堡的全名為「溫蒂的老派漢堡」(Wendy's Old Fashioned Hamburgers),而這店名,是取自大衛.湯瑪士開店時八歲的女兒米蘭達.湯瑪士-摩斯(Melinda Lou Thomas-Morse)的小名Wendy。由於她小時候沒辦法發RL的音,唸自己的名字Melinda很困難,所以她哥哥和姐姐就幫她取了溫蒂這個小名,後來大家也都習慣叫她溫蒂.湯瑪士。而根據溫蒂.湯瑪士的說法,她的父親原本是打算開五間餐廳就好的,因為他有五個兒女,一人剛好管一間,而且可能每一間都用兒女的名字來命名。

  不過,溫蒂漢堡開業之初,縱使儘量讓菜單簡單,以縮減人力,又在裝潢上別出心裁,但市場專家還是認為其前景堪憂。一方面是因為其漢堡排使用的是新鮮而價高的牛肉製作,另一方面是認為速食產業已趨近飽和。結果,溫蒂漢堡開業之後不但業績長紅,第二年就開了分店,1972年開始加盟,1975年在加拿大開了第一間海外分店,到了1978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溫蒂漢堡在美國已經開了一千家的分店。現在溫蒂在美國與全球34個國家則有著6600家分店。

  至於溫蒂的漢堡,則應該是從大衛.湯瑪士小時候常吃的丘比漢堡所得到的靈感,漢堡排為方形,一片1/4磅。此外,溫蒂的漢堡可以自己搭配,也就是可以自己選擇要幾片漢堡排、培根、起士,以及何種調味醬,據其公司所稱,總共有256種不同的搭配法。

  與麥當勞或漢堡王比起來,溫蒂沒有什麼有著巨星光環的漢堡,主要就是漢堡排50克的「小夥子」(junior)110克的「單身」(single)。另外還有1986年推出的大經典(Big Classic)2007年推出的培根人(Baconator)等。

wendy%5Cs single.jpg

 

 

 【漢堡的種類】

〔牛肉與培根各一半:50/50堡」 (50/50 burger) 

  50/50堡又稱為50/50漢堡肉餅。這種漢堡的名稱取自於它的餐廳,位於美國加州阿納海姆山 (Anaheim Hills) 住宅區的「史雷特的50/50(Slater’s 50/50)。「史雷特的50/50」於2009年的時候,由對於漢堡、培根與精釀啤酒充滿熱情的南加土生土長的史考特.史雷特(Scott Slater)所創立。

  史雷特的餐廳的招牌漢堡50/50堡的漢堡排的特點,是由一半的牛絞肉和一半的培根絞肉所組成。史雷特之所以有這樣的發想,是因為他深信培根是肉中極品(他稱之為meat candy)。其配料則是太陽蛋、酪梨泥胡椒、由蘇格蘭商人戴維克·傑克於18世紀在加州所發明的傑克起士(Monterey Jack)中加了辣椒和香料的版本pepper Jack cheese,以及墨西哥辣椒美乃滋(chipotle adobo mayo),麵包則是使用布里歐麵包。

  「史雷特的50/50」在南加州除了阿納海姆山本店外,還有洛杉磯的何爾摩沙海灘(Hermosa Beach)、帕薩迪納(Pasadena)和瓦倫西亞(Valencia)、加州橘郡的杭亭頓海灘 Huntington Beach, California)、聖地牙哥與其郊區的聖馬可斯 (San Marcos)等六間分店,另外還有拉斯維加斯和丹佛等分店。

5050burger.jpg

〔安格斯漢堡的出現與速食休閒餐廳Shake Shack的興起](Angus burger)

  安格斯漢堡,顧名思義就是以安格斯牛為原料做的漢堡,在台灣的許多連鎖漢堡店都有它的身影。不過除了和牛漢堡之外,只有安格斯漢堡會強調牛的品種,那麼,到底為何?又是在何時?讓速食連鎖漢堡店開始強調漢堡是使用安格斯牛的呢?

  答案是漢堡王。

  漢堡王在2004年首開先例(麥當勞則是2006),推出了漢堡排重量1/3磅的安格斯漢堡,目的是試圖做出有牛排風味的漢堡,做為它們「漢堡王頂級漢堡」(Burger King premium burgers)系列產品的一部份。而漢堡王推出安格斯漢堡的原因,則是為了對抗像是俠客堡(Shake Shack)、奇波雷墨西哥燒烤(Chipotle Mexican Grill)、潘娜拉麵包店 (Panera Bread)等新興的速食休閒餐廳(fast casual restaurant)

  什麼是速食休閒餐廳?雖然丹麥Noma餐廳的名廚雷勒·雷哲度(René Redzepi)認為這些名稱都是狗屁。但是速食休閒餐廳可說是介於精緻餐飲(fine dining)與速食之間的一種餐飲型態。這樣的餐廳,一方面提供著比速食餐廳更新鮮,品質更好的食材,另一方面,卻保留著速食的自助而迅速的取餐與用餐流程。而雖然速食休閒餐廳的裝潢不像精緻餐飲那麼正式,但和速食餐廳比起來,卻更加地前衛和有設計感。

  速食休閒餐廳這個概念為保羅.巴倫(Paul Barron)1990年代所提出。他是FastCasual.com這個網站的創辦人。除此之外,保羅.巴倫還寫了關於美國餐飲現況的暢銷書,更一手策劃了Foodable Network這間食物媒體公司。

  不過,雖說在199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速食休閒餐飲的概念,但它真的發展起來,則是2000年代末與2010年代初的事兒了。

  俠客堡(Shake Shack)這間開了還不到20年,於2001年才在紐約的麥迪遜廣場公園(Madison Square Park)以一個小熱狗攤發跡,到現在在美國與全球已經有超過275間分店的速食休閒餐廳,可說是這種類型餐廳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間。不過,俠客堡的成功可說是無心插柳。

  俠客堡的創辦人丹尼爾·梅爾(Daniel Meyer)原本在紐約市就是名廚兼聯合廣場酒店集團(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的首席執行長。而他在麥迪遜廣場公園所設置小熱狗攤,其實本來也只是為了替麥迪遜廣場公園重新找回朝氣的復興計劃中的一環而已。因此,雖然俠客堡才剛開幕後就一直人潮不斷,但丹尼爾·梅爾也沒有要擴大營業的想法。然而,紐約市政府可不這麼想。為了更進一步地活化這個公園,紐約市政府決定要在這設一個固定的餐館,並且開始招標。2004年七月,丹尼爾·梅爾的企劃贏得了這個標案。將原本的熱狗攤,轉型成隸屬於聯合廣場酒店集團旗下的販售漢堡、熱狗、波紋型薯條與奶昔的涼亭式速食餐廳,由SITE 環境設計公司Environmental Design (SITE Environmental Design)設計出不但可以融入麥迪遜廣場公園,也能融入其紐約市周邊環境之中的建築物。這間模仿經典路邊漢堡攤的由精緻餐飲的集團開的速食餐廳,一開幕就成了紐約市的當紅炸子雞,人潮不斷,往往要排上2~3小時的隊才能買得到。而提著裝的它們漢堡的上頭印著Shake Shack的紙袋,一時之間更成了紐約最新的時尚。

  至於俠客堡有多成功呢?我們以在美國的單店淨利來看的話,俠客堡為美金四百萬,超過麥當勞兩倍,而這也使得俠客堡成了聯合廣場酒店集團旗下獲利最高的餐廳。

  直到2010年,俠客堡才開始擴張營運,不但在紐約市開了多間分店,也在邁阿密的南灘開了紐約市之外的第一間分店。而它的第一間海外分店則在2018年在香港開幕。到現在,它在港澳地區已開了14間分店。2019年。它在馬尼拉伯尼法喬國際城 (Bonifacio Global City)商業區開店第一天的第一位客人,在前一天晚上的10:30就來排隊了。目前它在巴林有兩家店,北京一家、上海五家。日本有東京九家、橫濱一家、大阪兩家、京都一家、靜岡縣的御殿場市一間。沙烏地阿拉伯九間、科威特11間、墨西哥三間、阿曼兩間、菲律賓三間、卡達四間、新加坡三間。南韓則在首爾有七間、仁川兩間、永登浦一間、龍山一間、大邱一間、大德廣域市的大德一間。土耳其四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5間,其中包括杜拜八間。而英國則是12間。前幾年有傳聞說會在台北的微風南山開店,但後來卻不了了之。

Shake Shack Madison Square Park.jpg

Shake Shack shackburger.jpg

Shake Shack shackburger 1.jpg

  讓我們回到漢堡王的安格斯漢堡。話說當初漢堡王推出安格斯漢堡時所針對的,是那些被視為「超級粉絲」的20%卻佔了其50%營業額的顧客。不過由於安格斯漢堡的漢堡排是預先做好的,缺乏從生的開始做的漢堡排的香味,因此吃起來和原本的華堡沒差多少。因此從2008年開始,美國的漢堡王就將安格斯漢堡由菜單上除名,取而代之的,是漢堡排更厚的安格斯牛排館漢堡(Angus Steakhouse Burger)。這次,漢堡王引進了新一代的烤具,讓像是安格斯牛排館漢堡如此厚片的漢堡肉,也能在不事先加熱的條件下直接迅速地在鐵板上煎熟。而且安格斯牛排館漢堡的配料也是魄力十足,不但加上了馬鈴薯泥、炸洋蔥圈,還有A1牛排醬。

Angus burger burgerking.jpg

  有了如此強大的烤具後,漢堡王還不死心,打鐵趁熱地推出了漢堡排更厚的第三代安格斯漢堡,牛排館XT漢堡(Steakhouse XT burger),而其中的XT指的就是特厚(eXtra Thick)的意思。

 

〔甜菜根和鳳梨是配料:紐澳漢堡](Aussie Burger/Kiwiburger)

  1930年代之後,澳洲才出現了漢堡的身影,這是因為在一戰之後,和美國的關係才漸漸開始發展。但是,在漢堡裡加甜菜根和切片的鳳梨,可就和美國沒有關係了,而是和分別在19261947開業的艾德吉爾(Edgell) 與黃金圈( Golden Circle)兩家罐頭工廠有關。也許是因為澳洲人不想要被過度美國化,他們將這兩間澳洲本土罐頭工廠的罐頭的甜菜根與鳳梨加到了漢堡裡,讓自己產生澳洲漢堡的感覺。至少,在1971年,麥當勞,與漢堡王在澳洲的分身飢餓傑克 (Hungry Jack's)抵達澳洲前的5060年代,澳洲的漢堡裡是不能沒有甜菜根的。而那個時代的澳洲漢堡,都出現在炸魚薯條店與牛奶吧。

  而一個澳洲漢堡的組成,除了漢堡肉甜菜根與鳳梨切片之外,還有番茄、生菜、培根,以及有著濃稠生蛋黃的煎蛋。如果這些食材全套都有的話,又被稱之為「burger with the lot」。

  而在紐西蘭,則有著奇異漢堡。奇異漢堡裡頭沒有奇異果,反而和澳洲一樣加了甜菜根與煎蛋,不過沒有加切片鳳梨,其餘的配菜則與一般麥當勞的漢堡無異。之所以提到麥當勞,是因為這種漢堡正是紐西蘭的麥當勞所推出的。

  麥當勞於1976年進入紐西蘭市場後,其中一位名叫布萊恩.歐德(Bryan Old)的加盟商想起了以前的紐西蘭漢堡,並將之加入自己五間加盟店的菜單之中。到了1991年,麥當勞將奇異漢堡加入其全紐西蘭店舖的菜單中。雖然之後曾經因為銷售得不好,而被從菜單上移除過,不過在2011年又重回了紐西蘭麥當勞的菜色之中。

Aussie Burger.jpg

 

〔丹麥漢堡:淋上肉汁的漢飽](bøfsandwich)

  1940年代,一位到美國旅遊的作家邂逅了漢堡這種美國速食後,為之深深著迷,回到丹麥後,他如同傳教般地,想告訴丹麥人漢堡的福音。而奧斯卡與安妮.佩特森(Oscar and Anni Pettersson)這對夫妻,想說那不如在哥本哈根開個漢堡店吧!於是,在1949年的5月,奧斯卡漢堡吧(Oscars Bøf Bar)在哥本哈根近郊開幕了。而店裡賣的漢堡,被稱為bøfsandwich,直譯的話是牛排三明治的意思。丹麥版的美國漢堡就這麼誕生了,而且立刻風靡了丹麥。

  丹麥漢堡最特別的,是會在整個漢堡上淋滿燉煮漢堡排的肉汁,因此必須用刀叉來食用。另外一個特點,則是一個漢堡中,同時會加生洋蔥碎,以及分別炒得焦糖化的和炸得酥脆的洋蔥。其它的配料則還有蕃茄醬、法國芥末醬、雷莫拉德蛋黃醬(remoulade sauce)、酸黃瓜。

bøfsandwich.jpg

〔流行於美國中西部的奶油漢堡](Butter burger)

  洋蔥先用奶油炒過、漢堡肉也是用奶油煎,然後漢堡包再塗上兩大塊奶油等著溶入整體之中,另外起士也沒少,可說是健康飲食者聞之色變,高熱量飲食者愛不釋手的極端漢堡。這種漢堡流行於美國中西部,尤其是威斯康辛州。不過這也難怪,因為威斯康辛州本來就是以酪農業聞名。也因為威斯康辛州是美國的畜牧重鎮,因此發明這種漢堡的速食餐廳Culver's就表示,它們的漢堡所使用的牛肉可是最新鮮的,絕不使用冷凍牛肉。

butter burger.jpg

〔有著自己節日的起士漢堡](Cheeseburger)

  在美國,918日是全國起士漢堡日。在這一天,有許多跟起士漢堡相關的活動,最常見的就是搭配其它餐點就可以得到一個免費的起士漢堡,也可能是前1000名顧客的起士漢堡是免費的,或是當日限時免費。除此之外,各家漢堡店也會花招百出,用創意製作出別出心裁的特別版起士漢堡,比如說使用特別種類的起士、用特殊的肉類製作漢堡肉,或是搭配令人意想不到的配料等。

  與漢堡一樣,也有不同的州宣稱自己是起士漢堡的發源地。不過我們應該可以說,起士漢堡是在加州的帕薩迪納發明,然後在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最早在菜單上聲稱自己是起士漢堡的誕生地,而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最早註冊為商標。

  最多人相信,起士漢堡是加州的重大發明。1924年,16歲的萊尼爾.史坦博格(Lionel Sternberger)在他父親開的位於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 California)的三明治店The Rite Spot突發奇想把一片起士加到煎滋滋作響的漢堡排上,這個成品他和他的父親都很滿意,於是起士漢堡就這麼誕生了。不過,其實他之所以會加一片起士到漢堡裡,是因為他在煎烤漢堡包時,一不小心煎過頭焦了,所以他就用一片起士把它蓋住,想要瞞天過海,不過也因此促成了起士漢堡的誕生。而洛杉磯一間叫O'Dell’s的餐廳,則在1928年菜單上寫著:蓋滿辣肉醬的起士漢堡每個25分。

  不過1934年的時候,位於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的凱林的餐廳(Kaelin's Restaurant),居然在自己的菜單上寫上了「起士漢堡的誕生地」。沒想到,隔了一年之後,起士漢堡的商標,竟然給了路易斯·巴拉斯特(Louis Ballast)在科羅拉多州丹佛開的矮胖子得來速餐廳(the Humpty Dumpty Drive-In)

  而在康乃迪克州米德爾敦,還有一種只有這個州中部才有的起士漢堡「蒸起士堡」(steamed cheeseburger),而這種漢堡也的的確確是蒸熟的,是當地一間叫「傑克的午餐」(Jack’s Lunch)的餐廳,在19201930年代發明的。

steamed cheeseburger1.jpg

〔洛杉磯的發明辣肉醬漢堡(chili burger)

除了惡名昭彰的日本壽司中沒有的加州卷外,洛杉磯還是中國沒有的中國雞肉沙拉(The Chinese Chicken Salad)、法國沒有的法國蘸醬三明治(The French Dip Sandwich)這些餐點的發明地。這個移民大城對於外來食物的吸納與轉化一直處於進行式,而辣肉醬(Chili con carne)這種源於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加入牛肉而形成的流行於墨西哥北部與德州南部的菜品,也在這樣的環境下,與美國漢堡融合了。

  1913年開業的托馬因·湯米(Ptomaine Tommy's),曾經是洛杉磯地區最大的辣肉醬餐廳。老闆湯馬士.佛斯特(Thomas De Forest)不但做的辣肉醬遠近馳名,漢堡也是一絕。而他有兩種尺寸的杓子,大的杓子用來把辣肉醬舀進碗裡,小的就舀來當漢堡的配料,而他把小的那個杓子稱為「漢堡尺寸」(hamburger size)。久而久之,他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乾脆打開漢堡包,然後澆上一大匙大杓子的辣肉醬,再放上切達起士與洋蔥碎,而這種漢堡,因為是用原本加單點純辣肉醬的杓子舀的,因此湯馬士.佛斯特就管它叫「辣肉醬尺寸」(chili size)。也因此,辣肉醬漢堡也簡稱為chili size,甚至直接簡稱為size

  湯馬士.佛斯特的餐廳,後來在1958年的時候,因為財務問題,而不得不結束了營業,不過辣肉醬漢堡的風味早已傳遍了美國西岸。

chiliburger.jpg

〔古巴薯條漢堡](Cuban frita burger)

  Frita,又叫Frita Cubana,是1920年代源自哈瓦那的,在古巴麵包裡夾著混合牛肉和豬肉的肉餅和鞋帶薯條的古巴街頭小吃。1961年,達哥伯特.伊司特維(Dagoberto Estevil)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開了間叫Fritas Domino,並將這種古巴小吃引進了美國。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之後,古巴政府與美國的關係日益惡化,並加強與前蘇聯的關係。在此期間,許多古巴難民逃往離古巴最近的佛羅里達州,而在那形成了叫小哈瓦那的古巴社群,而這種漢堡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在邁阿密的街頭。

  古巴薯條漢堡的特點除了配料中有炸得酥脆的鞋帶薯條外,漢堡肉也和一般美國的純牛肉不同,而是混合了牛肉和豬肉,而且豬肉有時會以西班牙臘腸替代。此外,在漢堡排的調味上,除了鹽、大蒜、洋蔥和番茄醬外,而會加孜然與西班牙紅椒粉Pimentón

cuban frita burger.jpg

 

〔因曼哈頓計劃而誕生的青辣椒漢堡](Green Chile Burger)

  曼哈頓計劃不只做出了原子彈,也造成了青辣椒漢堡的誕生。

  1939年,J.E. Miera開始在新墨西哥州的聖安東尼奧市做租屋、賣汽油和電話服務等的生意。從那年開始,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地方來了越來越多的陌生臉孔。不過,隨著這些外地人的移入,使得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穩定。於是,他的兒子法蘭克.查維斯(Frank Chavez)就想拓展生意,在1945年的時候,開了間名叫「貓頭鷹吧」(the Owl,現在名為Owl Bar & Café,由法蘭克.查維斯的女兒經營)的餐廳,賣啤酒和漢堡給這些客人。而新墨西哥州在美國以盛產辣椒聞名,當地人會把青辣椒烤過之後當做配菜吃。那年的某天晚上,因為洗碗工突然沒來,因此裝青辣椒的碗髒了都沒人洗,但外面卻還有著一群飢腸轆轆的客人在等著。於是,老闆乾脆把烤好的青辣椒,直接放在漢堡排上做成漢堡給客人們吃。但是,這些突然出現在這個沙漠中小鎮的人們到底是誰呢?原來,他們不是美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就是軍人,而他們之所以會來到這裡,是進行一項必須同時對納粹德國和蘇聯,甚至美國自己的人民都保密到家的計劃,那就是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而這間餐廳,正是這些為了要研發出一種能夠儘快結束這場造成如此多的軍人和平民死亡的戰爭的武器,而被被孤絕於新墨西哥沙漠中他們,能夠稍稍用美食慰勞一下每天都暗無天日地工作的自己的綠洲。

  那年86日的上午8:15分,一個叫「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廣島成為一片廢墟;三天後,另外一顆叫「胖子」的原子彈在長崎投下,長崎陷入一片火海;8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Green Chile Burger.jpg

Green Chile Burger 1.jpg

 

〔兩種願望一次滿足熱狗漢堡(Hamdog)

   Hamdog中有熱狗也有漢堡,就是沒有火腿,所以我將之翻為熱狗漢堡。對於速食嗜肉族來說,這種漢堡根本是兩種願望,一次滿足。這個年輕的漢堡,2004年才由一位名叫馬克.莫瑞(Mark Murray)的澳洲人發明。做法是將熱狗放在切成兩半的漢堡肉中間,然後放在漢堡包上,而其它的組成部份則與一般的漢堡無異,也都加了生菜、番茄、洋蔥、酸黃瓜、起士、番茄醬、芥末醬等。比較不一樣的是它的漢堡包的外型在前後兩側是延長的,而這是為了配合熱狗的長度。而這種漢堡於2009年在美國取得了專利。

hamdog.jpg

〔起士包進漢堡排:多汁露西](Juicy Lucy/Jucy Lucy)

  美國《時代》雜誌在2014年,根據研究漢堡的歷史學家與專家,選出了歷史上對漢堡產業最具影響力的17種漢堡。第一名是白城堡的「滾球」(sliders),第二名是麥當勞的基本款漢堡,第三名In-N-OutDouble Double,第四名是紐約 21俱樂部的21堡,第五名是漢堡王的華堡。而我們這部份要談的的多汁露西,則是第十名。

  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是多汁露西這種把起士包進漢堡排裡的漢堡的發源地。不過要小心,別走錯家了,因為有一間賣的是Juicy Lucy,另外一家的Juicy少了一個i,叫Jucy Lucy,這兩間店,一間叫5-8俱樂部,另一間是麥特的吧(Matt's Bar),都宣稱自己是發明多汁露西的店。1928年創業的5-8俱樂部(5-8 Club)賣的Juicy Lucy使用新鮮現烤的麵包,而起漢堡中的起士都加熱融化成會沾滿你手上的汁了。此外,5-8俱樂部還使用了四種不同的起士,分別是美國起士、藍紋起士、傑克起士、瑞士起士,而為了避免搞混,包進不同起士的漢堡排在炙烤的時候,會插上不同顏色的牙籤識別。

juicy lucy burger 5-8 Club.jpg

而麥特的吧則是1954年開的,賣的是Jucy Lucy。和5-8俱樂部比起來,麥特的吧的Jucy Lucy的漢堡肉的表面更為焦脆,而起士則幾乎完全溶入漢堡排中,不見蹤影,而且只用美國起士。不過以漢堡包來說,麥特的吧和5-8俱樂部比起來就普通得多了。

jucy lucy burger matt%5Cs bar.jpg

  至於多汁露西到底是5-8俱樂部還是麥特的吧發明的?當地人倒是似乎沒那麼在意,只要好吃就好。不過由於5-8俱樂部對於這種漢堡的起源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也只能聽麥特的吧的說法了。1954年,麥特的吧有位客人要老闆麥特.布里斯托(Matt Bristol )把起士加到漢堡排裡,不要放在上面,結果客人一口咬下後,滿臉融化的起士,忍不住脫口而出一句:「Wow, that’s one Juicy Lucy!

 

〔路德漢堡甜甜圈當漢堡包(Luther Burger)

  這種漢堡以甜甜圈做為漢堡包,所以也叫甜甜圈漢堡。這種根本是熱量爆表的惡魔的漢堡,雖然有著其發明者是得過八次葛萊美獎,創作歌手路德·范德魯斯(Luther Vandross),因而得名的說法,不過真正發明這種漢堡的,可能是美國喬治亞州迪卡特市的穆林根(Mulligan's)這間酒吧,在庫存漢堡麵包用完後,以甜甜圈代替的意外發明。

Luther Burger.jpg

〔燻牛肉漢堡](Pastrami burger)

  Pastrami是羅馬尼亞式的燻牛肉,而在猶他州鹽湖城的希臘社群中,有許多人會製作並且製作這種燻牛肉。而當地一間1978年開幕的小型漢堡店「王冠漢堡」,率先創造出了把燻牛肉放在漢堡排的做法,並引起當地漢堡店的爭相仿傚,使得燻牛肉漢堡成了猶他州漢堡的代表。

Pastrami burger.jpg

〔熔岩漢堡](Patty Melt)

  Patty Melt基本上溶的是起士,它洛杉磯的餐廳業者泰尼.奈勒(Tiny Naylor)1950年代的發明,可說是起士漢堡的一種,不過回到了漢堡的根源,用的是麵包而不是漢堡包,而用的通常是裸麥麵包或是酵母麵包。

patty melt.jpg

〔米漢堡的誕生與摩斯漢堡](rice burger)

   米漢堡也許對美國人很陌生,但在東亞,卻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一種漢堡,而談米漢堡則自然不能不提它的發明者,摩斯漢堡。

  19723月在東京東武東上線成増駅前的名店街開設第一間店的摩斯漢堡,於1987年推出了一種以壓縮比米飯替代漢堡中的漢堡包的漢堡。會製作出這種漢堡,自然是因為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飯,而只要能夠做出以米飯為漢堡包的漢堡,就可以將所有日本餐桌上的菜色全都變成漢堡,這實在是個吸引人的點子。不過,要讓我們吃的米飯變成麵包,當然不是那麼簡單,既得讓飯粒緊密結合,又不能讓飯粒因為強烈擠壓而碎裂,破壞了口感。於是,摩斯漢堡想出了日本烤飯糰的做法,把醬油塗在捏好的飯糰上烤了之後,就不容易崩解。於是,一種充滿日本風味的漢堡就誕生了。

  摩斯漢堡(モスバーガー/MOS BURGER)的全名為株式会社モスフードサービス(MOS FOOD SERVICES, INC.),其創辦人櫻田慧(さくらだ さとし)出生於岩手縣大船渡市,畢業於日本大學經濟學部。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日本五大證卷公司之一,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旗下的日興證卷(SMBC日興証券株式会社)1972年,他與同公司的三個同事,參考了美國加州漢堡連鎖店Original Tommy’s的產品與經營模式,成立了摩斯漢堡。至於摩斯漢堡的名稱,一開始指的是櫻田慧之前創立的公司Merchandising Organizing System字首的的縮寫;後來則成了MOST delicious hamburger的意思;如今,則是M代表Mountain,意為「像高山一樣,氣勢雄偉」、O代表Ocean,是「像海洋一樣,心胸寬闊」的意思、S代表Sun,指的是「擁有像太陽一般燒不盡的熱情」。而其創辦人櫻田慧在開業前研發產品時,新產品一定是吃飽了之後才試吃,因為他深信,只有吃飽後吃還覺得美味的東西,才是真正美味的食物。

  至於摩斯最早的主打漢堡,則是1973年推出的以日本照燒醬製造的漢堡排所做的照燒漢堡(テリヤキバーガー/Teriyaki Burger),而台灣則稱之為蜜汁漢堡。

  摩斯漢堡的二號店1973年於名古屋開幕,第50間店1976年開於沖繩,第100間店則是1979年開於香川縣的小豆島。而台灣一號店則是新生南路店,19912月於台北市開幕。目前摩斯漢堡全球有1693間門市,其中1341間在日本,台灣則由東元集團與摩斯漢堡合資,於199011月創立,而日本摩斯漢堡母公司另外在台灣成立了子公司魔術食品,做為台灣摩斯漢堡的主要食材供應商,目前摩斯漢堡全台的門市為275間。

 

〔辣椒醬裡的起士漢堡:泥漿漢堡(slopper)

  將起士漢堡浸在紅辣椒或綠辣椒或辣椒醬中,就是泥漿漢堡了,上面還會放新鮮洋蔥或薯條。由於不方便像一般漢堡一般用手抓取,因此會使用刀叉食用。而這種漢堡之所以被稱為泥漿漢堡,是因為有客人說它看起來像泥漿。而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如果按照科位在羅拉多州普韋布洛(Pueblo, Colorado)的「蓋瑞的酷爾斯酒館」(Gray's Coors Tavern)的說法,這種漢堡是這間酒館1950年代時的老闆,強尼與喬葛瑞可兄弟(brothers Johnnie and Joe Greco)所發明的,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漢堡是1970年代初出現的。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漢堡是「蓋瑞的酷爾斯酒館」一位叫賀伯.凱斯皮爾(Herb Casebeer)的常客,因為吃膩了店裡千篇一律的漢堡,而硬要老闆把漢堡浸到辣椒醬裡而誕生的。

Slopper.jpg

〔銅板漢堡:炸的漢堡排](Slugburger)

  這種源自密西西比州科林斯(Corinth, Mississippi)的漢堡流行於美國南部包括密西西比州東北部的科林斯、新奧爾巴尼、布恩維爾、艾猶卡、蒂索明戈、伯恩斯維爾、田納州西部和阿拉巴馬州北部,而之所以叫slugburger,是因為它以前賣五分錢,而五分錢又稱為slug

  它漢堡排的製作方式不像一般漢堡一樣是用煎或烤的,而是用炸的。而它的漢堡肉也有其特別之處,那就是它不但混合了牛肉和豬肉,還加了豆渣。加豆渣是為了讓肉量感覺更多,有點像在炸醬麵裡加豆腐乾丁的意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製作方式,是因為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牛肉的供應量不足,只好添加其它的原料增加肉量,不過當時加的是馬鈴薯屑和麵粉,到了1950年代才改用豆渣。

  將漢堡引入密西西比州科林斯的人名叫約翰.威克斯(John Weeks)。他在1917年的時候,從芝加哥將漢堡的做法帶到了這裡。而他還特別吩咐幫他絞肉的當地肉販,麥克伊文兄弟(McEwen brothers),在他的絞肉裡拌入馬鈴薯屑和麵粉。而也因為這種漢堡是約翰.威克斯所發明的,所以一開始叫做威克絲漢堡(Weeksburger)

  而由於銅板漢堡在密西西比州非常受到歡迎,因此從1988年開始,科林斯當地開始舉辦「銅板漢堡節」,並自2012年開始於銅板漢堡節舉辦漢堡大胃王大賽。

Slugburger.jpg

〔康乃迪克州州限定蒸起士漢堡](steamed cheeseburger)

  有炸的漢堡,美國人自然也想得出來蒸的漢堡。不過,只要離開了它的發源地康乃迪克州以外的地方,就很難看到它的蹤跡了,雖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但是如此密集、又如此無所不在地能看到蒸起士漢堡的地方,也就只有康乃迪克州了。

  蒸起士漢堡不只漢堡肉是用蒸的,連起士也是用蒸的,因此吃起來的油膩感大大降低,而有著吃餃子餡的感覺。蒸起士漢堡是19201930年代,在康乃迪克州米德爾敦(Middletown, Connecticut)一間叫「傑克的午餐」(Jacks’ Lunch)的餐廳發明的。至於為什麼要用蒸的方式製作,則是因為當時蒸被視為一種比較健康的烹調方式,於是老闆就以此來招攬客人。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蒸的漢堡排和煎的或炸的比起來更容易咀嚼。

  至於現在在康乃迪克州,1959年開業,位於梅里登(Meriden, Connecticut)的泰德的餐廳(Ted’s Restaurant)則被視為蒸起士漢堡的麥加,要吃這種漢堡必去的朝聖地。

steamed cheeseburger.jpg

【結語: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成為漢堡標配的薯條】

  雖然我們現在會覺得,吃漢堡配薯條似乎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但是,它們兩者的結合,卻是在二戰之後的事兒了。

  馬鈴薯在美國,於1870年代發展成洋芋片和薯條等特定的形狀和大小,並於20世紀初,出現在一些咖啡店和小餐館。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連鎖漢堡店都不但有著人力短缺,更因為肉類在戰時實行配給,因此肉類也有著供應不足的情形。於是,漢堡連鎖店不得不尋找有銷售潛力的新產品,像是把以煎蛋搭配漢堡排的煎蛋漢堡,便是這個時期的產品。而價廉又不受管制的馬鈴薯,更成了當時菜單上的重要角色。於是,薯條在戰時日益普及,成了大受歡迎的一種食品。只不過,當時炸薯條的機器不但操作難度高(廚房裡必須有一大鍋維持在170°C190°C的熱油)),在店內油炸東西更有著安全上的顧慮,因此並非漢堡店鍾意的店內菜色。甚至在二戰結束後,還有很多漢堡店以油鍋太過危險為由而停賣薯條,而且員工也不知道薯條到底該炸多久。不過,經過了二戰的薯條洗禮後,已經有太多人迷上了薯條的美味了。因此,終於有人開發出安全,又人人都可以操作的炸薯條設備,1970年代,更出現了內建自動計時器和舉高器的炸鍋,而薯條也就這麼回到了連鎖漢堡店的菜單之中,漸漸與漢堡成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最佳拍檔。

 

 

 

參考資料:

“Where Did Hamburgers Originate?”: https://parade.com/61481/toriavey/where-did-hamburgers-originat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amburger”: https://theculturetrip.com/north-america/usa/articles/a-brief-history-of-the-hamburger/

“History and Legends of Hamburgers”: https://whatscookingamerica.net/History/HamburgerHistory.htm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modern hamburger | Edible Histories Episode 4 | BBC Ide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oJI1OHfwU

“The History Of Hamburg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iHr2tfUFA&t=629s

“Louis’ Lunch and the Birth of the Hamburger”: https://connecticuthistory.org/louis-lunch-and-the-birth-of-the-hamburger/

“Birth of the Hamburger”: https://www.ecfair.org/p/info/about-the-fair/birth-of-the-hamburger

“The World's First Hamburger – Texas Monthly”: https://www.texasmonthly.com/food/the-worlds-first-hamburger/

“The untold truth of White Castle”: https://www.mashed.com/133519/the-untold-truth-of-white-castle/

“Why White Castle's Burgers Have Holes”: https://www.thrillist.com/eat/new-york/sylvias-restaurant-harlem-soul-food

“Why Isn’t White Castle A Fast-Food Gia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84i5Pm9YA

“Birth of a legend: Kewpee”: https://www.limaohio.com/features/lifestyle/158656/birth-of-a-legend-kewpee

“What ever happened to White Tower?”: https://onmilwaukee.com/history/articles/whitetowerhistory.html

“14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A&W Restaurants”: https://www.thrillist.com/eat/nation/the-history-of-aw-restaurants-aw-root-beer

“It All Started with A Roadside Stand: The 'Roots' of A&W Restaurants”: https://awrestaurants.com/blog/it-all-started-roadside-stand-roots-aw-restaurants

“Krystal: The History of Hamburger Restaurant Chains”: https://www.restaurantnews.com/krystal-the-history-of-hamburger-restaurant-chains/

“How McDonald's Beat Its Early Competition and Became an Icon of Fast Food”: https://www.history.com/news/how-mcdonalds-became-fast-food-giant

“The Story of How McDonald’s First Got Its Start”: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story-how-mcdonalds-first-got-its-start-180960931/

“History Of The McDonald's Logo Design”: https://medium.com/@inkbotdesign/history-of-the-mcdonalds-logo-design-abb29ef78741

“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the Big Mac”: https://www.lovefood.com/gallerylist/91684/the-incredible-history-of-the-big-mac

“The McDonald's Big Mac: The tasty history behind the chain's signature item”: https://www.foxnews.com/food-drink/mcdonalds-big-mac-history

“Woman Who Named Big Mac Finally Recognized”: https://apnews.com/4338738fbc4ed82ddfcd5700c17d6ebd

“The secret history of McDonald's Filet-O-Fish, which was almost killed from the menu before becoming one of the chain's staple sandwiche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istory-of-mcdonalds-filet-o-fish-2018-1

“The Unlikely Origin Story of the Egg McMuffin”: https://time.com/4053832/history-egg-mcmuffin-mcdonalds-breakfast/

“Short History of Burger King”: https://www.thebalancesmb.com/history-of-burger-king-1350968

“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Burger King's famous Whopper”: https://www.mashed.com/133013/what-you-dont-know-about-burger-kings-famous-whopper/

“Wendy's International, Inc. History”: http://www.fundinguniverse.com/company-histories/wendy-s-international-inc-history/

“Behind the Burger: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In-N-Out”: https://www.ceros.com/originals/in-n-out-legend/

“The History of In-N-Out Burger”: https://www.gearpatrol.com/food/a68227/the-oral-history-of-in-n-out-burger/

“Slater's 50/50 - Burgers. Bacon. Beer.”: https://slaters5050.com/

“Angus Burger - Beef2Live | Eat Beef * Live Better”: https://beef2live.com/story-angus-burger-0-145265

“Fast-Casual vs. Fast-Food: What's the Difference? – Investopedia”: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investing/020515/fast-food-versus-fast-casual.asp

“The Story Behind Shake Shack's Success”: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personal-finance/041615/story-behind-shake-shacks-success.asp

“Inside Shake Shack's unusual global strategy”: https://edition.cnn.com/2019/06/18/business/shake-shack-mexico-city/index.html

“AUSSIE BURGER WITH THE LOT”: https://www.curiouscuisiniere.com/aussie-burger/

“A history of the burger in Australia”: http://www.therockpoolfiles.com/a-history-of-the-burger-in-australia/

“Burgers with beetroot: a great Australian dish”: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australia-food-blog/2014/jan/24/burgers-beetroot-great-australian-dish

“KiwiBurger | McDonald's Wiki | Fandom”: https://mcdonalds.fandom.com/wiki/KiwiBurger

“The untold truth of Big Boy”: https://www.mashed.com/176193/the-untold-truth-of-big-boy/

“A Scandinavian Hamburger Story: Danish Hakkebøf with Soft Onions”: https://honestcooking.com/hamburger-danish-hakkebof-with-soft-onions/

“The Cheeseburger: California’s Greatest Invention”: https://www.visitcalifornia.com/now/cheeseburger-californias-greatest-invention/

“Who Invented the All-American Cheeseburger?”: https://www.thespruceeats.com/birth-of-the-cheeseburger-101426

“The Cheeseburger: California’s Greatest Invention”: https://www.visitcalifornia.com/now/cheeseburger-californias-greatest-invention/

“Was the Cheeseburger Invented in Pasadena? Food History 1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vkwCVctRQ

“The Chili Size: a Los Angeles Original”: https://thelosangelesbeat.com/2015/01/the-chili-size-a-los-angeles-original/

“How the Owl Bar's Green Chile Cheeseburgers Fueled the Atom Bomb Scientists”: https://aht.seriouseats.com/2011/10/how-the-owl-bars-green-chile-cheeseburgers-fueled-the-atom-bomb-scientists.html

“The man who created the Hamdog is now selling his US patent”: https://www.cnbc.com/2016/09/28/the-man-who-created-the-hamdog-is-now-selling-his-us-patent.html

“The Best Juicy Lucy Burger in Minneapolis”: https://www.tripsavvy.com/the-best-juicy-lucy-burger-in-minneapolis-2369758

“The Juicy Lucy: Two bars battling since 1950s over Minnesota's famous burger”: https://www.startribune.com/the-juicy-lucy-matt-s-bar-5-8-club-battling-since-1950s-over-minnesota-s-famous-burger/429889883/

“'Time' Names the 17 Most Influential Burgers of All Time”: https://aht.seriouseats.com/2014/01/time-magazine-names-the-17-most-influential-burgers-of-all-time.html

“A Burger Scholar Breaks Down Classic Regional Burger Styles | The Burger 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vZC91YpMs

“The Crispy Decadence of the Patty Melt”: https://www.nytimes.com/2016/09/04/magazine/the-crispy-decadence-of-the-patty-melt.html

“Slopper - Beef2Live | Eat Beef * Live Better”: https://beef2live.com/story-slopper-0-112657

“History of the Slugburger, an American Regional Delicacy”: https://firstwefeast.com/eat/2014/06/history-of-the-slugburger-an-american-regional-delicacy

“Slugburger History, Whats Cooking America”: https://whatscookingamerica.net/History/Sandwiches/Slugburger.htm

“Ode to Connecticut Steamed Cheeseburgers | Yankee Classic”: https://newengland.com/today/food/steamed-cheeseburgers/

“Try Connecticut's Legendary Steamed Burgers for National Burger Month in May”: https://www.connecticutmag.com/food-drink/try-connecticuts-legendary-steamed-burgers-for-national-burger-month-in-may/article_0bf9df6d-dc39-5ab7-9fac-2da5edc30ef8.html

Josh Ozersky, The Hamburger: a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漢堡加熱狗「漢堡狗」新食品獲得專利- BBC News 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6/09/160920_hotdog_burger_combo

安德魯‧史密斯《漢堡:吃的全球史》臺北:衛城,20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鞭神老師 的頭像
    鞭神老師

    Benson the Teacher's Culinary Art of War: 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